书法    明以前书法鉴识  明代书法鉴识  清代书法鉴识  近现代书法鉴识

 
汉以前书迹
 甲骨文
 金文
 碑刻、法帖
魏晋书法
 钟繇
 陆机
 王羲之
 王献之
 王殉
隋唐书法
 智永
 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
 张旭
 颜真卿
 怀素
 柳公权
五代宋金书法
 杨凝式
 蔡襄
 苏轼
 黄庭坚
 米芾
元代书法
 赵孟撷
 鲜于枢

  明以前书法鉴识 — 谓榉 —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嘉祜二年(1057)进土。他学识渊博,文、诗、词、书、画皆有极高造诣,是后人最喜爱的文学艺术家和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苏轼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文入画的倡导者,也是北宋书法的代表人物之一。
  苏轼因元祜党人案受牵连,不仅《宣和书谱》等对他没有记载,而且书法作品也被大量毁去。世传苏轼书法真迹有近30件,早中期作品以《治平帖》为最,帖后有明文徵明跋,考为其30余岁所作。至中期,名作较多,如楷书《前赤壁赋》和《祭黄几道文》;行书《杜甫桤木诗》、《黄州寒食诗》和《新岁展庆,人来得书二帖》等都是中期的代表作。苏轼的楷书极少,从《前赤壁赋》和《祭黄几道文》二作可以看出,书作与严谨的唐楷大相径庭,不仅字形多欹侧而向左倾斜,且笔法自然不拘、多带行书意。有人说他的书法,腕著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黄庭坚为之辩白,说这是以“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来看待苏书。也就是说,苏轼并不强调书法的严谨法度,即便楷书也是如此。从墨迹上看,苏书并非“卧笔”,不过是执笔稍偏下,依然运笔中锋,故有笔圆韵胜之姿。他的行书,更是随行大小,肉丰骨劲,拙中藏巧,兼有颜真卿、杨凝式二家长处。
  苏轼晚年作品相对较少,以《答谢民师帖》、《渡海帖》、《江上帖》等最知名。其中《答谢民师》是给谢举廉的手札,前部已缺损,文载入《东坡集》,是苏轼表白个人文学创作见解的一篇重要文章,书法老劲,不似《黄州寒食诗》那样变幻多端。清代顾文彬跋中引用前人书评“东坡尺牍狎书,姿态横生,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来称赞此帖书法之妙。苏轼不计较书法的工拙、丑妍的得失,在学术的创作上取得了最大的自由,因而成为北宋的书法大家。



《醉翁亭记》真伪辨  

  明隆庆年间,权相高拱意外地得到了苏轼行萆墨迹《醉翁亭记》,并嘱文彭摹勒上石,此事轰动一时。但是,苏轼原有大字楷书《醉翁亭记》,一向为苏书著名之作,而此行草书的最后题款,却袭用了楷书本中题语。倘苏轼果真再书一本,必不会袭用旧时题语。另外,该行草书的书法“独拗为右劲”,也与苏书左偃的特点不符。帖后有赵孟頫、宋广、沈周、吴宽诸人伪跋,高拱得到该卷时还没有上述题跋。那么是什么人伪造的呢?刘九庵先生举《骨董琐记》所载,疑此书为白麟所伪。然而,传为苏轼行草书的《醉翁亭记》,有碑帖鉴定家邵锐、顾廷龙诸人跋记,说是今尚有的宋刻拓本。该拓本的帖书,其实也不类苏轼的书法。那么,这宋拓本的书法又是何人所书呢?刘九庵先生认为是金代赵秉文所书。其书法似米芾书,传世书法尚有题赵霖《六马图卷》和金代武元直《赤壁图卷》后的“追和坡仙词”,确实与此卷《醉翁亭记》如出一手。由此可知,《醉翁亭记》原本为赵秉文书。因苏轼有楷书《醉翁亭记》,赵秉文仰慕苏轼,故亦临写一篇,但全用自己的书法,结果在宋代就被人改作为苏书。这一冒名顶替的书法,虽经刻石,流传并不广。被明代白麟伪摹一本,又被后来者,也许就是文彭,用来欺骗高拱,编造了一篇离奇的故事。为骗取人们的信任,文彭在受托摹刻上石时,又添加了一些伪跋,于是出现了这件轰动一时的苏轼书作,直至现在仍有人认为该书是苏轼的手迹。



归去来兮辞(局部)


醉翁亭记(局部)


新岁展庆帖


赤壁赋(局部)


行楷字卷(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