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    礼仪玉和葬玉  装饰玉和玩赏玉  其他玉石

 
玉璧
 早期玉璧
 汉晋玉璧
 宋元明清玉璧.
玉琮
玉圭
玉璋
玉璜
玉琥
玉铲、玉斧和玉钺
玉刀
玉戈
玉衣、玉塞和玉握
玉蝉

 礼仪玉和葬玉 — 玉衣、玉塞和玉握
玉衣、玉塞和玉握  

  丧葬之礼在中国起源很早,早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文化中,就发现有许多散布在尸骸附近的石珠、兽牙等。因古人认为,以玉敛葬,可保护尸身不腐,使复活再生成为可能,因此到了汉代,葬玉极为普遍,并已渐渐演变为一套包括玉衣、玉握、玉九窍塞、玉含等葬玉的完善形式。
  玉衣也叫“玉匣”、“玉柙”,是穿于死者身外的葬服,由数千片小玉片相互穿联而成。根据编缀线缕质地的不同,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丝缕玉衣等。古代上层贵族按照各自地位的不同,分别享用不同的玉衣。玉衣的雏形为西周时的玉面罩,由印堂、眉毛、眼、耳、鼻、嘴。腮、下颏、髭须等13片组成,各琢成其形。有的还上刻纹饰,均有小孔,覆于死者脸面上。
  玉塞即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上九窍孔的器物。双眼塞,也称眼盖,多作椭圆形或杏叶形;双耳塞、双鼻孔塞和肛门塞,则作圆柱形,一头大另一头稍小,耳塞还有做成八棱形柱式样的;由于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所以还有一种含在死者口中的“殆”,其造型为玉蝉、玉珠、玉管、玉片等;最后还有生殖器塞,它有的是用玉琮改制的小盒,有的是呈圭形的玉器。
  玉握为死者手中握着的器物,古人认为死时不能空手而去,要握着财富及权力。新石器时期是以兽牙握在手中;商周时期,死者手中多握数枚贝币,因为古人认为贝是财富的象征。到了汉代,则在长条圆柱上加琢简单线条,也就是汉代最常用的“汉八刀”雕法,雕成一只玉猪。因为猪是财富的象征,因此成为汉代最流行的玉握。玉猪造型多样化,也有的较为写实,生动可爱。另外还有璜形玉器作为玉握的。 



玉衣的演化  

  受科学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玉能使人永生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同,再加上封建帝王的影响,这种认为玉石可以保存尸身,使之不朽的观点在各个时期流传的范围也不相同。根据出土文物考证,敛葬用玉最早始于商周时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演化为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汉朝初期使用的敛服玉匣就是源于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更把玉作为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的象征。 汉代皇帝和贵族,死时穿“玉衣”(又称“玉匣”)入葬。它们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丝、银丝或铜丝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由于金缕玉衣象征着帝王贵族的身份,有非常严格的制作工艺要求,汉代的统治者还设立了专门从事玉衣制作的“东园”。这里的工匠对大量的玉片进行选科、钻孔、抛光等10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位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100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用金缕玉衣作葬服不仅没有实现王侯贵族们保持尸骨不坏的心愿,反而招来盗墓毁尸的厄运,许多汉王帝陵往往因此而被多次盗掘。到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珠襦玉匣之谜  

  东周时,周王室的权力被削弱,诸侯各国与之分庭抗礼,左右天下。以往等级森严的礼制被打破,表现在丧葬制度上,便是厚葬的兴起。商同时期重视尸体的长期保存,认为人死后,升天之时需要形有其身。以玉护身能使尸体为之不朽,成为一种流行的说法。最初丧葬用玉比较简单,而后,诸侯各国相互争夺,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出现了含珠鳞玉之举。《墨子·节丧》抨击“诸侯死者虚车府,然后金玉珠玑比手身”,说明使用珠玉葬服的情况已相当普遍了,以珠襦玉匣最为高贵。长期以来,由于一直没有见到实物,大家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珠襦玉匣形式不很清楚。1995年,苏州真山9号墩吴王墓出土大量玉器,经苏州博物馆考古人员的整理、拼缀,除了发现玉面罩外,还首次揭开了春秋时期王侯贵族的珠襦玉匣葬服样式。苏州真山吴王墓出土的珠襦玉匣,腰以上用珠,以珠为襦;腰以下用玉,以玉为匣,腰系玉片连缀的腰带。由于出土时玉片散乱,下衣玉匣是否至足,已无法得知。不过,这件首次发现的春秋时期的葬服,向人们展示了珠襦玉匣的丧葬形式。 



青玉面罩


金缕玉衣


玉猪


玉猪


玉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