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巴黎,Mr. 陈成全了一个当代“文人画”展



时间:2017-12-15 21:02:40 文章来源: 陈履生美术馆 

  “陈履生:文·文人·文人画”展12日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开幕,展出了其创作的以山水、梅花、竹、水仙、迎春、国槐等为题材的50余幅文人画作。Mr.陈在开幕式上致辞并答谢200余位中法嘉宾。

  中国驻法国原大使、外交学院原院长赵进军先生在致辞中说,作为朋友、作为兄弟衷心祝愿履生这次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展览圆满成功,并转达夫人对履生在未来有更好发展的美好祝愿!

  法国吉美博物馆前馆长雅克·吉斯现场介绍了中国文人画的历史,认为文人画是中国绘画中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艺术形式,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一种写照。他说,“文·文人·文人画”这个题目的“文”就很好的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在艺术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艺术传统和文化交相融合,陈履生几十年如一日专注文人画创作的坚韧与执着值得赞赏。

  巴黎市第八区区长让娜·多特塞尔对记者说,这是她第一次欣赏文人画。“能感受到画家的哲学思想,透过字画感受到他们的处世之道以及心中的宁静,这是一场非常棒的展览。”

参加开幕式的中外嘉宾

Mr.陈与雅克·吉耶斯先生夫妇

  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在这样一个19世纪伯爵公馆里,挂着21世纪的文人画,展厅完美呈现~

  【回顾】众人对Mr.陈绘画的评论

陈履生《新霁绿荫》,136×68,2012年

  履生也是江南人,他引导人默想一个又一个特写,他请您进入一角窗口或一个灶房,一条弄堂,让您自觉是个主人而不是游客,让您玄想自小在这里长大,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在这里成家,穿很朴素的衣服,家里有个乖女儿,在这里饱经忧伤,悼念往时难续的爱情和欠着难以报答的恩。……他谨慎地用一种比倪云林还倪云林的淡远的笔墨小心地去引导您,让你像托尔斯泰的音乐定义“产生从未有过的回忆”。

  蹑着脚步以免搅醒你,这需要多么精到的控制的功力!

——黄永玉


陈履生《个个花开淡墨痕》局部,2017年

  上苍给予每个人等量的时间,陈履生君却能将时间掰开使用,双管齐下,著文作画都有成果,其间所费心力难以想见。有意味的是,他在作理论思考时,颇有集宏观与微察的大视野,而在作画时,则集中于以梅花为主题的自然生命。在一幅幅别致的构图中,敷以疏笔淡墨,把梅花这个中国绘画的经典题材做了个性文章,画出了它们不落凡俗的、淡泊独居的君子风仪,为当代的梅花谱又增添了新的风采。在他一张一弛的学问空间里,在他体察自然生命的细腻情感中,梅花成为一种精神的载体和心灵的寄托。

——范迪安


陈履生《日月不肯迟》,136cm×68cm,2017年

  读陈履生的山水画,总联想到这“荒”的境界。陈履生的画面,几乎都是一派冰雪包裹着的山石,没有树,也没有传统山水惯作点景以引人入胜的小桥、茅屋、策杖人物等。画面上实实在在摆着的是灰色天水间的一堵冰山。单纯从内容或题材来讲,似乎陈履生的画更接近于传统审美和现代意义的“冷”和“峻”,也即与现实社会保持一定距离,退入于内心的孤独体验。但是,从文化品格和读者感受的角度,我们可能更多地体验到一种超逸而关怀的文人情怀,更多地感受到安详宁静的澄澈。这里,似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一是,陈履生选择和创造这“冷而荒”的冰山题材及意境,其出发点是关怀和体抚人类向往安宁、渴望祥和的心境。在当今到处充满喧嚣和杂乱的世界,直面于这个世界的艺术家都可能对这种纷乱作出自己的反应。有的重于宣泄真切直接的感受,以示对这个世界的抗议和激怒,用喧嚣对抗喧嚣,以呐喊来获得对生命安宁的企盼和个人心境的片刻平衡;而另一类艺术家则趋向于补偿的需要,他们更希望创造一种理想的境界来弥补现实生活的缺失,在补偿中获得生存的意义。无疑,陈履生是属于后者的。

——王璜生


陈履生《风雪送余运》,136cm×68cm,2017年

  我比较喜欢陈履生所画的雪景山水,寥廓而萧索,罕有人迹,有静气。静,在中国山水画里,是个审美范畴,是比较高的审美境界;也是一个哲学范畴,静极生动。有静气,这是要有很高的修养才能达到。在他的画中,没有传统山水画中经常出现的蹊径、亭台、楼阁、舟桥等元素,而是以极简的山峰和石头以及烟云、泉水这些有限的画面构成元素,表现出山水画审美的现代性,他从传统山水中发现了不易被人察觉的现代设计元素,他大胆地抛弃了传统山水画的一些皴法,代之以颇有神秘感的若隐若现的结构性线描,创造了他自己的山水风格,而这种风格又和文人画传统气息相通,提示了传统文人画在现代语境下仍然具有丰富的可能性,这也显现了他的绘画在语言独创性上所具有的潜力。

——朱虹子


陈履生《不惧淤泥侵皓素》,45cm×34cm,2017年


  如果高度概括陈先生的中国画创作,我觉得可用三个字,就是文、清、简三字:“文”就是文气、雅气、书卷气,陈先生的画有“文心”,是“文人画”,是很纯粹的文人画。画境即心境,从他的画中我们感受到陈先生的文人气;第二个字是“清”,就是我刚才提到的清气,也可以说清逸之气,超逸之气,清旷之气;第三个字是“简”,或说是“简而远”,即古人所说的“简远”的意境。 如果从道家的学术里思想来说陈先生这种“简”绝对不是简单,就是老子的“无”,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我特别注意他画面的空白处理,“虚”的处理,我认为,陈先生的画,在虚实关系的空间表现已经达到极致了。“实”的部分不能再简了,“虚”的部分也不能再多了。书法艺术上有条定律叫做“计白当黑”,“密不容针,疏可走马”即疏处更疏,密处更密。陈先生的画面所落的长款,就是这种虚实关系的妙用,长款是整个形式表现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很有学问,绝不是一般的为落款而落款。总之,陈先生的画,文气、清旷、简远,这是我的直觉感悟。

——马世晓


陈履生《枯荣由它》,178×96cm, 2015


  如果说,陈履生笔墨下的梅花、竹子、水仙、迎春和雪山,早已成为他独特的绘画语言和经典的文人画风格,那么,冬树,将是他绘画中新的 icon,集尚简、才情和思想于一体,把书法的笔墨情趣引入绘画,树如屈铁,伸屈有序,勾勒线条交错有秩,运用墨的干湿表现树干树枝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浓淡墨彩概括多姿的自然,皆具文人的典雅风格。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或葱郁或稀疏,或挺拔或枯萎,人生就如同一棵树, 见阳光风雨,迎四季更替轮回……曾经有一道很流行的画树心理测试题,如果是强调树的上方,说明所画者属于理智型,同时也越喜欢追求精神活动。陈履生所画的树,只见上方,不露其根,他所题的跋,有两重境界:枯荣之间,枯也由它,荣也由它,平常心是道;更进一步是随遇从缘,荣辱不惊。

——王碧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