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感人至深——我看“一针一线 何其精彩”特展



时间:2021-6-4 22:29:48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一针一线 何其精彩

    刘雍先生既是第一流的艺术家,也是了不起的艺术品收藏家。

  2018年4月30日,陈履生先生第一次拜访刘雍先生,就主动提出要策划一场由刘雍先生收藏的贵州民族印染织绣和服饰展,在这个辛丑牛年的小满日如愿在贵阳孔学堂开幕。


贵阳孔学堂党委书记、主任索晓霞致辞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刘雍先生就开始了自己漫长的收藏贵州民族民间艺术品之旅,其藏品之富,品类之丰,在贵州本土的私人藏家中堪称翘楚。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雍讲话

    此次特展命名为“一针一线 何其精彩”,共计113件展品,是从刘雍先生数以千计的刺绣、蜡染、织锦、挑花和服饰收藏中精选而出。在其艺术价值之外,还有着深厚的历史内涵,须知,在这“一针一线”中,承载着少数民族各支系的族群认同,可谓“彩线绣成的史诗”、“穿在身上的图腾”。

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陈履生讲话

感人至深:我看“一针一线 何其精彩”特展前言

陈履生

  中华物质文明发展的历史从远古的初始到蔚为大观,不同的材质与不同的工艺,凝聚了文明发展中的杰出创造,也表现为文明发展中的一脉相传,陶器、青铜、漆器等等以及与之关联的制造工艺,都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发展与辉煌成就,是中国思想史的基础。一切从与人关联的审美与装饰开始,从装饰自己到美化环境,从兽皮裹体到锦衣玉帛,从一针一线到针针线线,从经纬之朴素到印染织绣之繁杂,都在发展中表现出了纺织品与人的关系问题,而其中的审美和对美的追求是促进其不断提高和发展的根本。

  早在6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就有了纺轮一类的纺织工具。而在殷代甲骨文中已有蚕、桑、丝、帛等字,那么,战国帛画的发现则可证明当时就有成熟的丝帛生产以及具体的运用,对绘画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显然,物资材料的新发现和新运用都会带来文化上的变革与发展,与印染织绣关联的正是在这种新材料的具体运用中实现了文化上的时代新飞跃。而依附于这种新材料的新的工艺和新的手艺也成为新的时代印记。有了新的材料,就有了关联的各不相同的印、染、织、绣的不同的方法,其中不仅是因人而异的表现在手艺上,还表现在与地域关联的地域风格上。

  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拥有56个民族的不同文化在固有版图以及迁徙中的延绵不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美的表现和美的创造。而在古人类的发祥地和中国古文化发源地之一的贵州有18个世居民族,以姿态万千的民族风情和文化,成就了一条最为别样的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脉络。贵州因特殊的生态环境和从古至今的大山阻隔,保留了浓厚而鲜明的地域文化上的特点以及艺术表现上的特色。少数民族所创造的艺术独特性,可以从刺绣、蜡染、挑花等印染织绣中表现出来,还可以从那些印染织绣所加工而成的黼衣绣裳中反映出来。其图形、图案以及构成的不同花色,既有那种图腾意义的表现,又有对于美的物象的追求。它们作为民族民间艺术的独树一帜,形成了一种能够连接民族历史和文化、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是农耕文明中的重要的文化遗存,是今天研究其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一针一线何其精彩”特展所呈现的113件作品,是著名收藏家、民俗学、艺术家刘雍先生所收藏的数以千计的刺绣、蜡染、织锦、挑花和服饰中精选出来的。几十年来,刘雍先生孜孜不倦、跋山涉水在贵州少数民族所居住的大山里,以其独特的慧眼,精挑细选,并发现了许多稀世之珍。说到收藏,刘雍先生的精神感人至深,其中无不寄托了他对贵州民族民间艺术的情感。可以说,他对收集、整理、研究、保护贵族民族民间艺术居功至伟。10年前的2011年4月20日至5月8日,贵州省政府和省文化厅为苗族服饰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了刘雍先生收藏的专题展览,后来又去奥地利、西班牙、美国等地展出。

  本次展出的每一件作品,包括每一张绣片,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其中的内涵深邃、图案精美、造型奇特、结构多样,用经纬编织起了民族民间的神话传说、图腾崇拜和宗教信仰。这些既浪漫又写实、既抽象又具象的符号和图案,还有那些款式特别的服饰,表达了少数民族文化中对宇宙时空、自然法则和生命智慧的认知。作为贵州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苗族,清代曾有《百苗图》,记载了居住在贵州各少数民族及其支系的分布、风俗、信仰、服饰等。其中每一个支系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有着不同风格的刺绣,不同的服饰款式以及刺绣形制,代表着不同的支系宗族。它们像族徽一样保持了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其中施洞式的刺绣中蕴含了苗族古歌的神话故事;月亮山地区用于祭祀的的“百鸟衣”,充满了图腾意识;花溪的十字绣,表现了对先民沿江迁徙中远离故土的追忆,是一部用彩线绣成的诗史。

  贵州少数民族的审美观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还有信仰的皈依。在历史的演变中,生活在这里的不同民族,慢慢的把美的追求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融汇到山川田野之中。而这些传统的服饰和绣片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传续到今天,并走出大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仅代表了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还转换成为一种时尚的潮流,为世人所宠爱和追捧。无疑,这些印染织绣不仅是贵州少数民族生活中的实用品,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贵州少数民族民间艺术品,它们既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是中华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艺术宝库中的遗珍。

  感谢刘雍先生以一己之力和不遗余力保存了如此丰富的贵州少数民族艺术品,并把收集、整理、研究贵州民族民间艺术的责任和自己的生命结合起来。这些精美的绣品和服饰,年代久远,有的甚至来自明清时期,其中不乏一些与商周青铜器相似的图案,是中华文化传续的活化石,见证了中华文化之源的一脉相传。

2021年5月16日于扬中


参加开幕嘉宾

精彩藏品







刘雍先生为观展群众讲述作品

联诀对谈


贵州民间染织绣纵横谈座谈会

  开幕仪式后,刘雍与陈履生以“贵州民间染织绣纵横谈”为主题,进行了精彩交流。双方就贵州印染织绣的发展、贵州民族服饰的艺术价值、贵州少数民族图腾传承方式以及如何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对谈形式,呈现一场精彩讲座,带领观者共同赏析这“一针一线”背后的精彩世界。

01问题一:一针一线,精彩在哪?

  “苗族服饰是彩线绣成的史诗,是穿在身上的图腾。”在刘雍看来,苗族服饰最重要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是有图无字的史书,记录了贵州苗族的历史、宗教和文化,同时见证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艺术成就。

  陈履生认为,苗绣的精彩在于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示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02问题二:如何让民族艺术历久弥新?

  “收藏艺术品,是为了留住民族文化的根。”刘雍表示,在创作中将贵州少数民族元素融汇贯通,赋予民族艺术蓬勃的生命,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陈履生说,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都需要放眼当下,立足未来,既要深入研究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建立系统性的保护体系,又要与时俱进地赋予民族文化新的色彩。



【陈履生博物馆群开放时间】

上午9:00-11:30(11点停止入场)

下午2:00-5:00 (4:30停止入场)

免费参观

周一闭馆

疫情防控请予以配合:入馆人员须佩戴口罩,进行信息登记、测量体温、出示健康码。

地址: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

电话:0511-88225018

邮箱:clsgm@qq.com        clsgm518@163.com


【视频】陈履生博物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