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Fighting!———「平面设计在中国」05展评审手记

  施德明先生沿着圆形中厅大步走着,环视着一圈已装裱好的海报作品,嘴里不停地自言自语说:“Good Fighting!Good Fighting!”好一场厮杀!我的兴奋也被他一下子煽了起来,看来他也喜欢惨烈的场面,我说有一部美国电影叫《最长的一日》,我想这次平面设计在中国展(下称GDC)的终评将是漫长的一日。

  施德明是个“快枪手”、毫不犹豫,凭他在美国平面艺术研学院及纽约艺术指导俱乐部担任评委的眼光,他能很快地“嗅”出作品中那些勇敢和顽皮的部分,当然,他更喜欢具有创意的作品。他早年在香港的4A公司任职,汉字对他来说并不陌生,散架或多意重组的文字似乎不能打动他,他反对与表达主题无关的过分的粉饰、装祯。“我见过比这个更棒的”他总是用这句话来说服其他评委,他的评审尺度不仅是场内作品之间的审视,而是纵向的经验比较。这对中国的设计师来说无疑是一个高标准的要求,和施德明共事,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我的建议几乎都能得到他的赞同。这使我想起另外一个人,国际著名设计师詹士·维多,去年我们一同在香港国际海报三年展共事,我站在场地的一端指着一排海报,做了一个“out”的手势,他低头看了一会,问我“你肯定吗?”然后竖起双手姆指,大喊一声“out”!

  国内赛事习惯设奖无数,旨在鼓舞参赛者,此举其实差矣!GDC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就是高举out大旗,奖项稀罕,每届赛事均有金奖空缺,仍鼓舞着中国设计师前赴后继,至今香火不断。我一直弄不明白:无数的失败才会自我激励,随意获奖还需要鼓舞吗?
与施德明相比,浅叶先生动作缓慢,甚至和漂亮的女主持人打招呼也慢慢地摆动手指。他声称他喜欢打球,说到此,总摆出拉弧圈的手势,几年前,我就约他打一场乒乓球,坦白说,我没把他放在眼里。但这次我看错了,他打起球来完全判若两人,反应奇快,动如脱兔,几个回合我便败下阵来。浅叶是东京美术指导俱乐部的会员,同时也是东京字体指导俱乐部的主席。他所主持的东京字体指导俱乐部,评审方向非常明确,荐拔新人新作,每年新人辈出,绝不论资排辈,绝不搞轮流坐庄。去年你拿奖,今年也许你什么都没有,非常具有挑战性。日本许多有成就的年轻设计师都是在这个比赛平台上“鼓舞”出来的。

  浅叶数十年自习楷书,对汉字作品非常敏感,眼光亦独到,我作为中国人一点也不怀疑他对中国作品的评价。他对汉字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宽容,主张中国设计师应继承中国文化并有所作为。令我惊讶的是,浅叶总是对着他执意要褒奖的作品郑重鞠躬。他的行为透出他对作品的折服以及对中国设计师的尊重。

  海报类评比是一件头痛的事情,海报类作品数量最多。中国设计师热爱海报创作,国内许多城市也有海报双年展,大有欧洲海报复兴在中国的味道。由于GDC本身是一个全分类的赛事,因此海报类没有分类,文化类、社会类、商业类、主题类、实验类海报济济一堂,同去争一个金奖,确实给评审团出了一个难题。在我看来,不知从何时算起,海报突然进入“无信息”时代,纯粹是个人意识的表达,这是否预示着海报新时代的到来,我并不确定。就实验性海报而言,中国设计师在其中的探索与刷新,我认为是值得去做的。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主题海报的参与者不在多数,而今年深圳平面设计协会给出的主题In China显然具有吸引力,在这个主题中选出一个优秀作品授予奖项并不困难。

  商业类作品数量少,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撼。究其原因有二,一是GDC展给外界的感觉是一个艺术性很强的平面学术平台,深圳平面协会的立场倾重于学术也是人所共知。二是GDC展事未能在广告业及其它相关领域扩大影响。这届GDC邀请了广告华人领袖人物劳双恩先生,就其在D&AD、克里奥、One Show等权威赛事担任评委的资历,足见劳先生在广告界的尊崇地位。我们一起讨论了许多有趣的事情,参加GDC评审,对他来说是一次不错的经历。

  65年出生的汉斯是02年和我一同加入国际设计联盟的新会员,他创办的LAVA公司主要从事出版物,企业宣传册、企业形象设计,并尝试与客户共同探讨设计过程,这是一件有趣的工作,他给中国设计师带来新鲜的经验。他对书籍类作品评价很高,书刊封面大多很用心思。他有两点疑惑:整本书都做的很棒,但文字似乎有意不让观众看清楚,装订及内页结构繁锁,开封及不必要的展开增加了阅读的麻烦,并过多地用纸。

  最终的结果:全场大奖落在海报类之外的作品上,设计者是北京的三人年轻组合,他们担任了深圳建筑双年展一系列推广宣传品的设计,而这个展览在GDC闭幕五天后隆重登场。如果说这是一个意外的话,这届评审团更在乎设计与经济、与城市发展的关联,这也许是那个讨厌的话题的继续。

  “平面设计在中国”展已经走过了十三年,和它一起成长的设计师经历了酸甜苦辣,但最重要的是它富于我们思考,赋予我们幻想。许多的声音、不同的声音一直在我们周围,使我感到十分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