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在坚持:论周顺恺

时间:2010-7-31文章作者:陈履生

 


陈履生


 


重庆画家周顺恺在当代人物画家中是一个特别的个案。与很多画家相比,他不善交际,为人比较简单,艺术之外的功夫严重不足,因此,完全依凭自己的手艺奋斗在当代画坛上。周顺恺也有一些值得夸耀的头衔,但是,与他人更值得夸耀的头衔相比,那还是小巫见大巫。所以,干脆忽略不论。如果论艺术,论在人物画创作方面的成就,有些大巫们则成了小巫。


最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周顺恺画展”并不见豪华铺张,可是,展出的40余幅作品却让人们认识到什么是实力派——没有花拳绣腿,一步一个脚印,周顺恺的个案几乎就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直至当下的中国主题创作的历史缩影。1976年,周顺恺和李宝林为了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创作任务,共同创作了表现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的场景,《大会师》场面宏大,力求真实反映大会师历史的创作获得了一时的好评,30年后的2006年,该作品成为中国邮政发行的“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邮票。遗憾的是,这幅作品在1985年应邀参加一展览后就不翼而飞,至今下落不明。所以,他们二人又于2008年重新复制了一幅。如此的创作过程在当代美术创作中也是极为罕见。他们所痴情的不仅是一件作品,而是对于一个历史过程的追忆和缅怀。对于周顺恺来说,因为这一创作和创作方法而影响了他的一生。从电影放映员到南海舰队政治部的一名美术创作员,从重庆群众艺术馆的画家到重庆画院的院长,周顺恺不仅在军旅中练就了坚实的绘画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部队的创作中确立了创作的思想,磨合了创作的方法,而尤为特别的是,他在转业到地方后,非但没有放弃已有的方法,却在坚守中完善和发展,并不断发掘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像三峡移民这样的现实题材。这之中,他面对思潮汹涌和形式泛滥,以巍然不动的姿态,以不断的主题创作推进自己的艺术发展。1999年创作的《最后的嘱托》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并获“关山月中国画创作奖”,既是他一个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在新时期创作转型的一个见证。毫无疑问,坚守并不是一成不变,只有在适应时代变化基础上的坚守,才有可能表现出坚守的意义。


周顺恺的特点是“贵在坚持”。他在坚持不断的主题创作中,表现了自己的创作理想和社会责任感。作为时代主题的代言人,周顺恺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来回穿梭,《重庆谈判》和《三峡移民》都表现出了新时代主题创作的特色。显然,周顺恺如果不能坚持主题创作,那他可能就是一位普通的人物画家,以几笔诗圣、仕女而了此一生;或许他也能有很好的市场,过着富甲一方的豪门生活。想想也是仅此而已。现在他展出的这些作品以及他在当代美术创作中的精神,其意义则远远大于一般的画的存在。在我们这个时代,看惯了随波逐流,而立定精神的坚守则是社会的稀罕。在当代美术界,当主题创作从过去的主流成为现时的支流,艺术的表现如何成为时代的脊梁已经成为一个问题。虽然,宏大的、深邃的主题表现在时代的繁杂中成为精神的孤岛,而在孤岛中的坚守尽管有着远离时尚的孤独,却令人尊敬。

  
-艺术研究-艺术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