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文艺评论奖揭晓毛时安在本报文化评论版发表的《用艺术回应时代的精神诉求——从〈焦裕禄〉看文艺作品的精神品格》荣膺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文艺评论奖一等奖。戴平在本报发表的文艺评论《“哭点”中富含大爱精神——评沪剧<挑山女人>》荣获二等奖。林明杰、罗震光和黄溪为本报撰写的《雷人城雕》、《要做“金扫帚”勿成“烂扫帚”》以及《观杨霞云婺剧折子戏专场》获得三等奖。本报文化新闻部创办的“文艺时评”获得优秀栏目奖;特别策划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评论专版获得优秀版面/专题奖。 文艺评论专项基金创立于2012年,此次是首度评奖。设立该专项基金的目的,旨在进一步调动发挥文艺评论家和相关媒体的积极性,切实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努力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优秀文艺作品的宣传推介,促进对文艺评论骨干的培养,以进一步提高文艺创作生产和文艺评论的水准和能力,提高受众的文艺鉴赏水平和审美修养,营造文艺创作生产和传播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进一步推动上海文艺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昨天颁发的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文艺评论奖,就是为了充分体现专项评论基金的主要职能,那就是:资助和配合相关主流媒体加强报纸的专刊、专栏和广播电视专题节目等文艺评论的阵地建设。各个媒体根据自身的特色,充分发挥出了在文艺评论方面的独到优势。 |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643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