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名家

上一页
1/10页 共257

天凉了,你的扇子先别收!

时间:2021-8-11 9:38:34 文章来源:苏州艺术志

  “啪!”一声脆响,公子如玉,临风而立。这是古装美男屡试不爽的出场方式,只是此类扇子大多是平平无奇之辈,只能衬得主角风流有余,而文采不足。

  颜值抗打,但收不起来的扇子略显尴尬

  所谓怀袖雅物,可经不起这一番大开大合的折腾,正确的开扇应当一手握住扇柄,一手搭在扇骨的顶端顺势拨开,再横于胸前轻轻摇动,如此才是一把文人扇该有的礼遇。

  七月流火,不知不觉立秋都过了,苏州人却还是放不下一把折扇,更何况苏式折扇从来都不只是用来纳凉的。包军拿过一片竹片细细磨平最后一丝棱角,以手抚过,玉质般触手生凉,不说万里挑一,也是百里、千里挑一的竹片了。

  一把好的折扇从选材的制作就工序漫长,首先要挑选生长五到六年的竹子,紧密度高的玉竹最佳,在初冬时节砍下,经过开片、煮、劈、刮、烘……等一系列步骤后,静置数年……

  没错,静置!包军手里的竹子已然八年有余。

  等时间将竹子的性质沉淀,所有的伤疤、霉斑浮出表面,剩下被时光打磨出玉色的竹子就可以拿来做扇子了,而学做扇子也是一个需要等待的过程。

  包军自小就在父母的熏陶下动手能力不凡,又尤其喜欢文玩古物,2010年一毕业就拜入王健门下学做苏扇。

  学艺的第一年,他没有摸过工具……

  学艺的第二年,还是只能眼巴巴地看着……

  学艺的第三年!事情有了变化,他终于可以学着做他第一件——制扇工具!

  熬不过这两年的人就像熬不过的竹片一样被淘汰了,师父不急着叫他学艺,而是修养一个好的习惯,坏习惯会像霉菌一样腐蚀包军,再改就难了。而制扇的工具是买不到的,需要根据自己的习惯、手势、大小去调整。有了好的习惯、趁手的工具 ,再学做扇子就水到渠成了。

  不能上手的两年里,包军用眼睛看,用心记住了每一个制扇细节,比起实操,学会欣赏什么才是一把好扇子更重要。扇骨颜色统一,整齐光滑,无论从哪一个面望去都是流畅的线条;开合没有阻塞感,不会错位;连扇钉都是拿牛角烫好的,讲究到每一个看到或者看不到的地方,这是文人扇的基本素养。

  明代以前的折扇还不能称之为文人扇,在永乐皇帝的推动下,折扇风靡上下,尤其在文人间盛行。明《五杂俎》有云:“宋、元人书画,见便面者,不一二也。今则以扇乞书者,多于纸矣。”自此,文人以扇切磋、交流风行至今。

  那时候的文人扇名副其实,扇面扇骨一气呵成,是究其一生制作一把的门面,包军直言至今难有超越。如今说起传承,他也只希望能再多看一些古扇,多学一分文人风雅……

私人收藏 骨董象牙扇

包军

  1987年出生,2010年大学毕业,跟随省级“制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健老师学习扇骨造型技艺。2013年,正式拜省级苏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健为师,并准予出师。在苏扇制作的过程中不断钻研,并有数件创新作品得到专业藏家的认可。在传承方面主要以每年的展览为主,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好者讲解苏扇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并且每年为全国藏家大量修复老扇骨。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