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上一页
1/356页 共10660

紫砂艺术未来的发展

时间:2020-9-9 文章来源:紫砂之家


周国新:《景舟石瓢》

  曾有人说,民间艺术往往是生于草莽、兴于江湖、死于庙堂。紫砂最初具有较强的民间工艺特征,虽然之后有文人思想的注入,但仍体现出浓郁的平民趣味。历史上紫砂陶器虽进入宫廷,但并没有在皇室大量出现,因此并未被官样规矩所束缚,仍能得以按照自身的轨迹向前发展,可以说是生于乡司,兴于市井。

  但到了今天,紫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使用功能渐被欣赏功能所取代,紫砂茶器早已不再是人们手中握着的那把用来泡茶的红陶壶,而是上了博古架,进了博物馆,越来越向艺术收藏品靠近。由此,我们不能不看到,紫砂在自身蜕变的过程中也正面临着诸多问题.

  紫砂工艺的发展遇到瓶颈。随着几代紫砂艺人的努力探索,紫砂的制作工艺越来越完善,各种复杂的造型都有可能实现。当我们的技艺真的精湛到无所不能时,那么接下来的突破点又在哪里?发展的空间又在哪里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果我们忽略了自身修养的提高,重技轻艺,把技艺看作是制陶的全部,则有可能弱化紫砂应有的文化内涵。其实,技艺只是一种手段,是为表现服务的。有些制陶者往往是在自觉修为有限时,才会通过炫技取悦于人。

  紫砂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没有理顺。在宜兴,做壶的人很多,每个紫砂艺人都希望做出不同造型的壶,故有人说宜兴是世界上壶的造型最多的地方。前些年,宜兴每家紫砂作坊的墙上都会挂着一两幅。百壶图°,上面印有成百个形态各异的紫砂壶造型。但细看后会发现,很多壶既不好看,也不一定好用。

  其实,将每把壶做的不一样并不难,难的是每把壶都好用且耐看。紫砂茶器是中国茶文化的衍生物,紫砂茶器的艺术品格与自身的功能定位有密切联系。有些艺人在茶器造型上标新立异,求新求异往往变成了求奇求怪;有些艺人在表现题材上一味求新,出来的作品很表面、很直白,有些基至很低俗,这样的所谓创新,既忽略了饮茶者的心理感受,也与追求清新雅致的饮茶文化相背离。

  紫砂艺术中的文人气质是一种文化素养,识文断字并不代表着具有这种素养。当今社会,文盲不多了,但美盲仍不少。胸有诗书气自华,紫砂艺人应该充分认识和传承紫砂的人文特性和文化血脉。文质彬彬·朴素自然、含蓄内敛,典雅周正、气定神闲是紫砂的人文特征。紫砂不应脱离它特有的生态环境,实用功能与审美需求的有机结合仍是紫砂未来的发展方向。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