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王原祁的生平、艺术及其他

  画家王原祁的名字,在清初康熙年间是极其知名和响亮的。他几乎就是当时画坛领袖的同义语。王原祁出身名门,本人又是地位很高的官员,深得廉熙皇帝的器重。王原祁在绘画上家学渊源深厚,其祖父王时敏(公元1592-1680),为"清初四王"之首,与晚明画坛巨擘董其昌(公元1555-1636)亲近友善,同为"画中九友"之一。王原祁出身于这样一个富有文化艺术气息的家庭,出道很早,仕途一帆风顺,画艺又极有名望,再加上王原祁的弟子门生很多,对于推动王原祁画艺的传播,扩大王原祁画风的影响,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绘画史上将王原祁与他祖父王时敏、王鉴(公元1588-1677)、王翚(公元1632-1717)一同列为"清初四王"之一,或再增添上吴历(公元1632-1718)和恽寿平(公元1633-1690),便合称为"四王吴恽"(又称"清初六家")。"四王吴恽"是在清初画坛上极为重要的一个绘画流派,也是中国整个绘画发展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艺术现象,画家王原祁就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王原祁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西庐后人等,出生于明末崇帧十五年(公元1642),两年后明朝灭亡,改朝换代。原先生活在东北白山黑水间的满族入主中原,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清朝。王朝的更替,似乎并未给王时敏--王原祁的家庭带来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他们很快就适应了一切,并且为新的王朝服务。王原祁的父亲王揆(公元1620-1693)是清初顺治12年(公元1655年)进士。王时敏--王原祁家中富有收藏,文化气息浓厚。王原祁自幼读书习画,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王原祁成为举人,次年登进士,时年二十九岁。踏上仕途以后,王原祁历任顺天乡试同考官、任县知县、刑部给事中等官职;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900年)王原祁奉命进入内府鉴定宫廷收藏的古代书画;再数年,入值南书房,成为廉熙皇帝所倚重的文臣,仕途可谓畅达。王原祁任职南书房时,康熙皇帝经常要来观赏他作画,并且亲笔题写了一句"画图留与人看"来赞扬其画艺,王原祁对此感到荣耀非常,特地将这六个字刻成了一方印章,钤于画幅上。任官期间王原祁曾有很长一段时间居住在京师西北郊之海淀的皇家园林畅春园内,绘事公务兼顾,经常奉命为康熙皇帝作画,还参与了《佩文斋书画谱》一书的编纂工作。廉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王原祁担任了《康熙万寿盛典图》总裁官,与宫廷艺术的关系更为密切。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王原祁在北京去世,终年七十四岁。
 

  王原祁的绘画思想深受其祖父的影响,极为崇拜元代画家黄公望画艺。王原祁自己曾说过:"所学者大痴也,所传者大痴也"(注一),而且是身体力行,临仿黄公望的作品既多,题记中推崇黄公望画艺的文字更是不少。所以他的艺术远师元代黄公望,并进一步涉猎"元四家"中吴镇、王蒙和倪瓒的画法,同时又直接得之于其祖父王时敏。王时敏对他的这个孙子极为得意钟爱。小时候王原祁将临习的画幅挂在墙上,祖父见了之后十分惊讶地说:"此子业,必出我之右"(注二)。为使王原祁在艺术上的进一步提高,王时敏特地亲手绘制了一套临仿古人名作的册页画,名为《小中见大图》册,供王原祁学习、临摹、研究、参考之用,并不时加以指点。对此王原祁自己就曾回忆说:"余先奉常赠公汇宋、元诸家,定其体裁,摹其骨髓,缩成二十余幅,名曰'缩本'……先奉常于丁已夏初,忽以授余,其属望也深矣!余是年三十有五,拜藏之后将四十年,手摹心追。庚寅冬间,方悟'小中见大'之称,亦可以'大中见小'也"(注三)。族中的长辈、"四王"之一的王鉴在艺术师承方面,更钟情于"元四家"中的王蒙松秀的笔法,王鉴在看到了王原祁的画后曾对王时敏说:"吾两人当让一头地"(注四)。可见王原祁画艺的早熟。

  在同辈画家中王原祁与王翚(石谷)交往较为密切,王翚长王原祁十余岁,年轻时二人一同在王时敏、王鉴门下探讨画艺,直到后来在京师相遇时,仍然切磋交流。王原祁曾在一段画题中说:"石谷先生长余十载,于'六法'中精研贯穿,独辟蚕丛,余弱冠时已臻上乘矣。先奉常延至拙修堂数载,余时共晨夕,窃闻诸论。辛未后在京邸相往来,每晤必较论竟日"(注五)。王原祁不但对于前辈艺术家的成就认真学习,对于同辈的艺友也虚心请教,故而使他的画艺能独步一时,在当时及以后相当长时间里影响巨大。

  王原祁的笔墨功底深厚,作画时速度较慢,多遍的晕染,由淡而浓,由湿而干,层次非常丰富,并且在关键处以焦墨破醒,使之浑然一体;王原祁的笔力雄健,自称笔端为"金刚杵",以示其运笔强劲之力度;王原祁的浅绛设色画,墨与色融为一体,"色上有墨,墨中有色"(注六),亦是得之于元朝画家的技法,又有他自己的独到之处。秦祖永评论王原祁的作品说:"沈雄骀宕,元气淋漓,笔端金刚杵之语不虚也"(注七),方薰评论王原祁之画云:"干墨重笔皴擦,以博浑沦气象"(注八),都十分推崇其绘画。王原祁就是在这种笔墨情趣中,寻找着自己艺术创作的快感。

  王原祁的门生弟子尤多,在"四王"的大派系中又形成了一个以王时敏、王原祁祖孙为首(其中又以王原祁为主)的小的绘画流派--"娄东派"。"娄东派"的名称,来自于王时敏、王原祁的籍贯,他们是太仓(今属江苏)人,娄江东流经过太仓境内,故而活跃于此地的画家名为"娄东派"。该派中的主干画家大都是传王原祁衣钵的,所以"娄东派"实际上是由王原祁和他的门生弟子所组成的(虽然其中的许多画家并非太仓人)。

  由于王原祁的画风深得皇帝的喜爱,他的许多作品为宫廷所珍藏。专门记录宫廷藏画的《石渠宝笈》初编、续编、三编一书中,共收录了王原祁的作品九十九件(套),由此可见一斑。由于这层关系,故而王原祁的许多学生、弟子,如唐岱、金永熙、佘熙璋、王敬铭、孙阜等,还加上他的再传弟子张宗苍、陈善、方琮、王炳等,便纷纷进入宫廷"画作"、"如意馆"供职,成为康熙、雍正至乾隆统,那么具体来说是深受"四王"中王原祁画风的影响更为确切(注九)。王原祁的画风不但深入到宫廷画家中,而且对于任官的词臣画家和满洲贵族宗室画家的画风亦有极大的影响力。

  与众多职业画家不同的是,王原祁等文人画家,大都均有画理著述或诗文集传世。王原祁的《雨窗漫笔》(亦称《论画十则》)及《麓台题画稿》、《王司农题画录》(由别人整理编纂)等就是这样的一些著作。在这些文字中他总结了自己作画的经验,提出了他对绘画的见解,这对于理解王原祁的绘画思想和创作是极有价值的文字资料。

  王原祁作品中还有一个比较特殊并值得注意的情况,即他的众多存世画幅内有一部分是属于代笔画的性质。所谓代笔画,它既不是画家的亲笔,又不同于伪作。它是由画家本人认可或授意,而却是别人代为执笔的作品。由于王原祁晚年公务繁忙,应酬作画数量很多,自己作画的速度又比较缓慢,所以在忙不过来的时候,就经常由王原祁的弟子门生代他作画,画完之后由王原祁自己书写名款。这部分作品因为是得到画家本人同意认可的,其中有的画上也可能自己再添上几笔,所以应当仍然算做是王原祁的作品。这类代笔画作品有一定的数量,创作时间相对集中于他晚年。根据近年的研究,能够确定为王原祁代笔作画的画家有王敬铭、李为宪、王昱、黄鼎四人,另外赵晓、温仪、金永熙、华鲲、吴应枚、吴振武等人亦不能排除曾经为王原祁代笔作画的可能(注一○)。

  "五四"运动之后,"四王"及其传派的绘画受到新文化运动的批判,王原祁当然不能幸免。在此后的数十年间,"四王"几乎成为美术界(尤其是国画界)保守、落后的代名词,一直作为现实主义艺术的对立面,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此期间内撰写的诸多美术史、绘画史中,对于"四王"及王原祁的评价都比较低。那么,王原祁的绘画艺术对于今天的艺术家们来说,有没有借鉴价值和意义呢?这个问题让我回想起若干年前参观一个美术展览时的体验和印象。记得1991年11月的一天,我去参加了"91中国油画年展"的开幕式,在展出的作品中发现了一位画家的油画风景,虽然画幅是用油色绘制的,但却有着传统中国绘画的韵味。他的油画有一种厚重感,色彩反复多遍涂抹,层次丰富,用笔枯涩,犹如中国山水画中干笔皴擦的效果;再加画中山石的块面结构和造型,看了以后有似曾相识之感,仔细想来原来与王原祁的山水画有暗合相通之处。不久之后读了这位画家自己撰写的创作谈文章,才明白原来他在学习油画之前,"从十几岁拜师学中国山水画"(注一一),曾经画过很长一段时间水墨山水画,尤其是临摹王原祁的山水画作品,难怪在他的油画里还仍然留存有相当明显浓厚的王原祁画风的痕迹。由此看来,如果说油画家都能从数百年前的王原祁身上接受到启发以及吸取到营养,那么更何况是中国画画家呢?
聂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