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
  . 1950年
  . 1951年
  . 1952年
  . 1953年
  . 1954年
  . 1955年
  . 1956年
  . 1957年
  . 1958年
  . 1959年
  . 1960年
  . 1961年
  . 1962年
  . 1963年
  . 1964年
  . 1965年
  . 1966年
  . 后记 


              
              普及与提高

            
  连环图画也能出米开朗基罗


  当新中国还没有启幕的时候,吴劳就在1949年6月5日的《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以新小人书代替旧小人书》,认法网之图
陈铁耕
陈铁耕是较早到延安的木刻工作者,是延安木刻的骨干力量。以木刻的形式刻制连环画作为报刊的插图或画报,是当时常见的一种文艺形式,有较好的普及教育和宣传作用。为小人书的问题"在旧艺术尚大量地毒害人民,新艺术不够满足需要的现状下,的确是值得讨论的一个问题"。同时他指出:"'小人书'这种形式,比较单幅的画,更便于描绘丰富的现实生活的内容,能更周密、具体地传达思想感情,不仅对小学生们是好的读本,对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群众与战士也可以从这些画中获得一些必要的知识,他们想学一些模范例子,或者希望这些模范例子就是他自己。"'这工作的开展,在今天是刻不容缓的,是需要组织大批的文艺工作者,尤其是美术工作者,着手进行这一工作。"

   1932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提出"创作革命的大众文艺"。这一年的4月25日,在"左联"的刊物《文学》上发表了洛扬(冯雪峰)的《论文学的大众化》,提出:"我们可以而且应当,利用这种大众文艺的形式,创造大众文艺,即内容是革命的小调、唱本、连环图画、说书等。"另一篇史铁儿(翟秋白)的文章《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也提出:"普洛文艺所要写的东西应当是旧式体裁的故事小说、歌曲小调、歌剧和对话等,因为识字的人数极端稀少,还应当运用连环图画这一形式。"文艺大众化的问题提出后,很快就受到了右翼人士的攻击。7月,《现代》杂志的编辑杜衡化名为"苏汶"以"第三种人"的身份在《现代》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左联作家"鉴于现在劳动者没有东西看,在那里看陈旧的充满了封建气味的(就是说,有害的)连环图画和唱本,于是他们便要求作家写一些有利的连环图画和唱本给劳动者看……这样低级的形式还产生出好的作品吗?确实,连环图画是产生不出托尔斯泰,产生不出弗罗培尔的……""终于文学不再是文学,变成连环铁佛寺(连环画)
1942年
吕蒙  莫朴  程亚君
吕蒙(1915一),浙江永康人。1932年入广州市立美校。抗战时期参加上海各界救亡协会,曾任新四军抗大第八分校美术系主任。1949年后历任上海军营会文艺处美术室主任、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美协上海分会秘书长、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程亚君(1921一),安徽歙县人。1937年在皖南参加新四军一支队战地服务团美术组。1938年赴延安抗大学习。1939年起任职于新四军四师政治部、淮南艺专。1957年起先后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中国画院、上海书画出版社担任领导工作。图画之类,而作者不再是作家,变成煽动之类"。鲁迅在看到这段文字后,于10月10日撰写了《论"第三种人"》,明确提出了连环图画虽然产生不出托尔斯泰和弗罗培尔,却"可以产生密开朗该罗(米开朗基罗)、达文希(达芬奇)那样伟大的画手"。25日,鲁迅又撰写了《"连环图画"辩护》(收入《南腔北调集》)一文,表示了和苏汶完全不同的意见。鲁迅说:"我们看惯了绘画史的插图上,没有'连环图画',名人的作品的展览会上,不是'罗马夕照',就是'西湖晚凉',便以为那是一种下等物事,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但若走近意大利的教皇宫--我没有游历意大利的幸福,所走进的自然只是纸上的教皇宫--去,就能看见凡有伟大的壁画,几乎都是《旧约》、《耶稣传》、《圣者传》的连环图画,艺术史家截取其中的一段,印在书上,题之日'亚当的创造'、'最后之晚餐',读者不觉得这是下等,就在宣传了,然而那原画,却明明是宣传的连环图画。"鲁迅还举了许多事例,"证明了连环图画不但可以成为艺术,并且已经坐在'艺术之宫'的里面了。"8月,鲁迅又提出"连环图画是极紧要的",并谈了他具体的意见:"一、材料要取中国历史上的,人物是大众知道的人物,但事迹却不妨有所更改。……二、画法,用中国旧法。花纸,旧小说之绣像,吴友如之画报,皆可参考,取其优点而改去其劣点。不可用现在流行之印象画法之类,专重明暗之木版画亦不可用,以素描(线画)为宜。总之:是要毫无观赏艺术的训练的人,也看得懂,而且一目了然。""还有必须注意的,是不可坠入知识阶级以为非艺术而大众仍不能懂(因而不要看)的绝路里。"1933鸡毛信(连环画)
刘继卣
在过去一直不为艺术家重视的“小人书”,到了1949年后,却因为它和大众的关系受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重视。作为普及性的艺术形式,连环画又是便于进行宣传教育的一种工具,所以中共的文艺方针反复要求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到大众艺术的创作之中,刘继卣是连环画界的一位著名画家,自《鸡毛信》第一次获奖后,《武松打虎》获1956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美术作品奖,《穷棒子扭转乾坤》、《东郭先生》于1963年又分获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年9月,鲁迅又撰写了《连环图画琐谈》,明确指出连环图画以启蒙为特色,"但要启蒙,即必须有标准。懂的标准,当然不能俯就低能几或白痴,但应该着眼于一般的大众。"1934年5月2日,鲁迅在《论"旧形式的采用"》一文中论及连环画"不过图画的种类之一,与文学中之有诗歌、戏曲、小说相同","现在社会上的流行的连环图画,即因为有它流行的可能,且有流行的必要,着眼于此,因而加以导引,正是前进的艺术家正确的任务;为了大众,力求易懂,也正是前进的艺术家正确的努力。旧形式的采取,必有所删除,必有所增益,这 结果的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鲁迅还于1935年在致曹聚仁的信中谈到胡考的连环画《西厢记》、《尤三姐》和《甄皇后》,赞扬他的画"神情生动,线条也很精练",同时也指出了不足。胡考毕业于上海新华艺专,后来任教于延安的"鲁艺"。

  鲁迅对民间美术和大众美术的重视,其思想和共产党的文艺思想有许多内在的联系和血缘关系。因此在他的影响下,一些大众的美术形式一直受到重视。延安时期出现了许多木刻的连环画,成为当时宣传工作的一支重要的力量。正因为鲁迅对连环图画不遗余力的鼓吹,后来在连环画的发展中,人们在许多文章中都会提到鲁迅的功绩。吴步乃在一篇文章的一开头就说:"感谢鲁迅,介绍了麦绥莱勒的《一个人的受难》。"鲁迅在1933年8月6日曾为《一个人的受难》作序。

   在鲁迅精神的影响下,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延安时期(包括革命根据地)也出现一些像麦绥莱勒那样的木刻连环画,其中有力群的《小姑贤》,罗工柳和张映雪的《小二黑》,李志耕的《黄胡子被迫登龙背》,吕蒙、莫朴、程亚军的《西厢记(连环画)
王叔晖
王叔晖(1912一1985),浙江绍兴人,15岁入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后以教家馆卖画为生,1949年后历任出版总署美术科员、新华书店总管理处美术室图案组组长、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组组长。王叔晖是1949年后为数不多的几位擅长古装连环画的画家之一。她以女性的工整、细腻的手法,把古装连环画的艺术水准提高到一个历史的高峰,捍卫了古装连环画的生存地位。铁佛寺》等。

   1949年后,对旧的绘画形式的改造,首先是从最为普及的年画、连环画开始的。1949年11月26日,文化部公布了《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1950年,毛泽东又向文化部提出改造旧连环画。为此文化部副部长周扬指令美术处处长蔡若虹在美术处组建了大众图画出版社,到1950年初,已出版连环画50种。但是这些连环画普遍存在着画面粗糙、连贯性不够等问题。《人民日报》5月28日发表了崇文的文章《关于五十种小人书》,指出:"把广大儿童和劳动人民所喜爱的连环画这个群众文艺形式,掌握到进步文艺工作者手里,作为提高群众文化生活的有力武器,是当前文艺活动中的一个迫切的工作。"

   上海作为现代绘画史上连环画创作和出版的基地,在50年代初期改造旧连环画的工作中率先起步并一马当先。1951年1月28日,《人民日报》报道:"广大群众喜爱的通俗读物新连环画,解放后在上海出版的已逾七百余种,遍销全国各地,其中的《解放大上海》、《百万雄师下江南》等销数达七万份。"4月,上海举办"连环图画展览会",通过展览研究40年来连环画发展的趋势,研究1949年以后旧连环画的改造与新连环画的发展。

   1951我要读书(连环画)
中国美术馆藏
王绪阳 贲庆余
贲庆余(1930一),河北抚宁人。1948年考入东北鲁艺美术部,1951年毕业后留校为研究生。1954年后历任东北美专绘画系讲师、鲁迅美院版画系教授、美协辽宁分会理事。《我要读书》还获得“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年5月20日,周扬在政务院第八十一次会议上作《一九五零年全国文化艺术工作报告与一九五一年计划要点》报告时说到美术方面,提出:"发展新连环图画与新年画,改革旧有连环图画与旧年画,这是美术工作方面的重点。"图画的绘画工作者和出版者进行了团结与教育工作。许多旧年画与旧连环图画的绘画工作者热心参加了绘制新年画、新连环图画的工作。"而在谈到1951年工作计划要点时又指出,"改进新连环图画内容与发行方法,加强对旧连环图画画家与出版商的团结改造工作。出版连环图画定期刊物与较好的新连环图画五十种。争取在两年内做到在全国各大城市有害的连环图画不再印行。"此后不久,《连环画报》在北京创刊,创刊号上开始连载刘继卣反映抗美援朝的连环画《生死缘》。《人民日报》也发表文章《严正处理旧连环图画问题》,指出了各地"小人书"摊上出现的封建、色情、迷信的旧连环图画对儿童以及文化程度较低的成年群众的腐蚀与毒害问题,要求改善并加强连环画的编绘出版,改造连环画书摊工作。至此改造旧连环画的工作开始启动。6月,上海文化局暨新闻出版处会同华东文化部、华东人民出版社、新华书店、连环画作者联合组成"连环图画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连环图画的改造工作,计划在年度内基本上肃清有害的连环画,并有计划地组织创作新的稿件。从这个月开始,大众美术社停止发行《武训》连环画,同时组织新连环画进行评奖。9月,文化部艺术事业管理局、出版总署通俗期刊司、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处、全国美协等7单位联合成立"连环画研究室",以加强对连环画出版物的研究和协助领导机关进行审查工作,有计划地向群众推荐好的作品和批评坏的作品。同时文化部还发出了《关于加强对上海私营出版业的领导,消除旧年画及月份牌画片中的毒害内容的指示》。到年底,《人民日报》"文化生活简评"又发表短文《用新连环画代替有毒素的旧连环画》。

  从1951年到1954年,全国出版连环画8955.4万册,连环画得到了预期的大发展。因此江丰在《美术工作的重大发展》一文中指出:"一直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连续故事山乡巨变(连环画)
1961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贺友直
《山乡巨变》是反映农村阶级斗争的长篇连环画,它以传统的线描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同时反映了对文字的很好把握,把连环画推上了一个艺术的高峰。画,现在已得到彻底的改造,产生了大批新内容的作品。这些作品,已成了一种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并且最受群众欢迎的通俗读物。" 但是在这个大发展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为此,《美术》1954年第7期发表了刘迅的文章《连环画创作中的几个问题》,在谈到"创作题材问题"时,刘迅指出:"我们连环画工作者必须认识生活,生活中各种有益于推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前进的事物,都是我们作品所描写的对象。虽然有些题材是侧面的、是很细小的,也都值得我们去表现。那种对于'典型'的'统计的平均数'的理解,阻碍我们进一步发掘普通人和平凡事情的高贵品质和它的教育意义。""在我们整个文学艺术作品里,必须有从正面反映我们这一时代巨大矛盾和冲突的作品,反映这一时代基本精神面貌的作品;但同时也允许有从侧面来反映这一时代的作品。"刘迅指出了连环画创作的题材不够宽广,对改编群众喜闻乐见的古典题材作品"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片面的、和狭隘的观点"。在论及"形象的刻画"方面时,还指出:"公式主义,是阻碍连环画艺术向更高阶段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表现形式的问题",刘迅特别指出:"今天个别的连环画工作者中存在着这种倾向,他们主观觉得目前线描表现不是'提高'的,于是放弃了自己多年(甚至几十年)的学习民族线描艺术优秀的传统的经验,而硬要以自己不熟悉的、暂时还不易掌握的明暗表现方法去表现,再加上制版印刷条件的限制,于是印出来的作品黑糊糊的一片,分不清是什么。"他进而提出,"每一个民族应当有自己本民族的艺术表现的特色。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它们首先是民族的艺术,是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艺术。新的民族形式的艺术,是在继承本民族优良的现实主义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一切外来的优秀的艺术表现方法而丰富发展起来的。"刘迅关于形式问题的意见,实际上是针对苏联《星火》画报插图风格对连环画创作的影响。铁道游击队(连环画)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61年 丁斌曾  韩和平
丁斌曾(1927一),浙江吴兴人。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分配到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历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美协连环画艺委会委员、美协上海分会理事。韩和平(1932一),河北宁河人。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华东分院。历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组组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美协上海分会理事。他提出了线描与传统的关系,提出了艺术形式与民族特色的关系,在当时应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954年,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举办了4年来全国儿童文艺创作评奖,连环画《鸡毛信》和《童工》获得了美术方面的一等奖。《童工》为东北美专创作室的周立、路坦、陶治安、贲庆余、王绪阳集体创作,最早发表在《连环画报》上,"就以在艺术上的新的成就而吸引了读者"。力群在他的《连环图画〈童工〉的成就》一文中指出:"它之所以较为优秀,不仅因为故事的比较动人及其内容的教育意义,而尤其在于作品人物形象的真实生动和强烈的生活气息,以及它在艺术风格上的较有创造性。" 这一年连环画的初版新书900余种,共3500余万册,比1952年增加200余种。

   1954年9月25日,全国美协和人民美术出版社为了促进连环画创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在北京举办了"连环画原作展览会",共展出连环画创作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沈阳等地区的43套优秀作品中的450余幅,这些作品显示了近两年来连环画创作的特点,即创作题材的广泛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而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水平也高于以前。1955年3月,"第二届全国美展"在北京举行,王叔晖的《西湘记》、《孔雀东南飞》、刘继卣的《武松打虎》、顾炳鑫的《蓝壁毯》、申申和景启民的《浑河水》等作品出现在展览会上,也引起了广泛的注意。5月,刘继卣的《武松打虎》参加在波兰首都华沙举办的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好联欢节"国际美术竞赛和展览,并获三等奖,刘继 作品获国际奖的意义显然已经超越了奖项自身,因为它用现实说明,连环画不仅可以出艺术性很强的作品,同时也可获国际奖,从而给不重视连环画的人以正面的回答。

   50年代中期是连环画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大跃进运动中,连环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增加了许多特写、报告、小小说、回忆录式的作品和丛书,其中有"革命历史故事"、"技术革新的故事"、"青年工人的故事";画库则有"群英会的故事"、"工矿画库"、"红旗画库"等等。这一批作品,大都着力于题材,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建设题材,为当时宣传劳动模范、普及先进技术做出了贡献,但在绘画技法上并没有太多的成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连环画)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62年赵宏本  钱笑呆
赵宏本(1915~),江苏阜宁人。1932年开始学绘连环画。1939年开始独立创作连环画为生。1949年任上海新声出版社社长。此后历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室主任、美协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连环画研究会副会长。钱笑呆(1911一1964),江苏阜宁人。1926年到上海以画连环画为生。50年代以来一直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事连环画创作。连环画报》为此曾经召开过"生产建设题材连环画不受人欢迎吗?"的问题讨论。

   1956年,姜维朴在《美术》上发表文章《争取连环画更好地反映现实斗争》,他指出:"反映现实斗争的作品数量上不足和质量上不高,是当前连环画创作上的一个严重问题。"他分析其原因之一是缺乏可以根据改编的文艺作品,"而连环画工作者对这一创作任务重视不够,不深入现实斗争,是主要的原因。"因此他提出,"争取反映现实斗争的连环画作品不仅在数量上大大增加,而且在思想性艺术性上也逐步提高,确是当前连环画工作者迫切的任务。"

   当1955年全国的连环画印数达到5250余万册的时候,连环画表面的繁荣却孕育了"不重视连环画的现象",其现象种种--轻视连环画、媒体刊登作品少、连环画画家改行想当油画家或是国画家、单幅画可以成名和得国际奖、院校培养的学生少等等,为此《美术》编辑部派人到上海举行座谈会,于《美术》第10期上发表了记者的综述文章《要纠正不重视连环画的现象》。大概是为了表示对连环画的重视,《美术》第12期继续开展对《孔雀东南飞》连环画脚本改编问题的讨论,同时发表了另外2篇文章评论《英雄村》连环画脚本和连环画《十五贯》,还发表了一篇文章谈历史故事画的人物服装。

   1956年,王绪阳、贲庆余合作的《我要读书》、顾炳鑫的《渡江侦察记》,都是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

   刚刚进入60年代,文化部于4月18日召开了"连环画、通俗读物座谈会",主要美术出版社和团中央、全国美协的代表出席了会议,着重讨论了提高连环画、通俗读物的质量和出版规划等问题。这次会渡江侦察记
顾炳鑫
顾炳鑫(1923一),上海宝山人。1950年任上海联连书店创作员。1951年任上海美协辅导员。1952年调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干部,历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室副主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教授。议的召开对连环画工作和连环画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显然在重视学术和艺术的社会氛围中,那些普及的和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已经越来越得不到美术家的重视,那么通过一种形式的发动和组织,必定能够在短时期内起到应有的作用,因为这是革命文艺传统中的一种最基本的工作方式。

   同样为了体现政府职能部门对连环画工作的重视,1963年12月26日,由全国美协举办的"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授奖大会"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作为对14年来连环画创作成果的检阅和经验的总结,全国美协于年初就组织了由叶浅予、蔡若虹、邵宇、华君武、王朝闻、力群、罗工柳和各主要美术出版社的代表郭钧、赵坚、姜维朴、王冠安参加的评奖委员会。评选范围是1949年至1963年4月底之间出版的连环画作品。各地共推荐作品2千多部,由各主要出版社分地区选出其中的150部参加最后的评定。其中贺友直的《山乡巨变》、刘继 的《穷棒子扭转乾坤》、丁斌曾和韩和平的《铁道游击队》、赵宏本和钱笑呆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王叔晖的《西厢记》获得绘画一等奖;顾炳鑫的《渡江侦查记》等12部获绘画二等奖;另有35部获绘画三等奖。张再学的《鸡毛信》、姜维朴的《穷棒子扭转乾坤》、费声福和吴兆修的《风暴》、董子畏的《屈原》获脚本一等奖;董子畏的《铁道游击队》等8部获脚本二等奖;另有15部获脚本三等奖。还有任率英等14人获"连环画工作劳动奖"。文化部、全国文联、解放军政治部宣传部等各方面的负责人以及美术界人士和获奖代表200余人出席了会议。全国美协副主席、连环画评奖委员会主任委员叶浅予主持了会议,副主任委员邵宇报告了评奖工作的经过。文化部副部长胡愈之应邀在会上讲话,他指出这次评奖"是开国以来的第一次,这不仅是美术界的一桩大事,也是我国文化活动中有重要意义的事情"。全国文联副主席阳翰笙代表全国文联向获奖者表示祝贺,并向到会的获奖者--授奖。老连环画家赵宏本也代表获奖作者讲话。《美术》1964年第1期发表记者的报道《比、学、赶、帮,加强连环画的社会主义教育作用》。同时发表3篇评论文章,它们是:孙美兰的《谈连环白毛女(连环画)
1965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华三川
华三川(1930一),浙江镇海人。1945年开始自学绘画。1950年开始创作连环画。为上海少儿出版社创作员。其代表作《交通站的故事》获第一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二等奖,《白毛女》获第二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一等奖。画〈山乡巨变〉的人物刻画》;陈肃的《连环画的结构和性格描写》;李白英的《连环画文字的艺术性》。评奖和奖励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是为通俗艺术形式建造了一个特殊的竞技舞台,而且还为这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提升了社会地位,使连环画在新中国的发展有了出米开朗基罗的社会基础。

   连环画评奖之后的优秀作品,以华三川的《白毛女》为代表,它出现在1965年由文化部、全国美协联合举办的"全国美展华东地区作品展览"(即"第四届全国美展")上,何溶以评论《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形象--读华三川新作连环画〈白毛女〉》,给这部作品以高度的评价。

   17年来连环画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作为"小人书"的社会地位,也从整体上提高了连环画的艺术水准,出现了一批能在绘画史上立足的作品。由于有社会的需求和政府的支持,其发展也是前所未有的。而在艺术上,这一时期所确立的基本形式和表现方式,这一时期作品所具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都是连环画发展史上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