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

上一页
1/63页 共1859

《兰亭》写不好?很多人基本笔法就搞错了!

时间:2021-2-2 文章来源:龙灵书道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龙灵书道”免费学习海量书法视频

  冯摹《兰亭序》技法解析,用笔特点是最重要的篇幅。

冯摹《兰亭序》局部

#1

用笔多露锋

  用笔的藏露,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比如东汉蔡邕《九势》云:“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其实,用笔的藏露是相互转换,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笔锋调整的过程,也是一个节奏转换的过程。

  露锋取势,点画多生动而见性;藏锋蓄势,点画多含蓄而生情。唐张怀瓘《六体书论》云:“隶书者......王献之远减于父,锋芒往往直笔而已,锋芒者若犀象之有牙角,婉态者若蛟龙之恣盘游。”

  用锋的藏露转换在《兰亭》中得到了充分运用,羲之自己也说:“用尖笔须落锋混 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爽若神,即不求于点画瑕玷也。”(《书论》)因为羲之笔力强劲,入锋使转无所顾忌,顺逆藏露已无须过分修饰而纯任自然。

  这就是张怀瓘所说的直笔。通过实临,我感到羲之此帖用笔已达腕力使转的极致,不强调尖锋即无法达到他要体现的笔势力度。同时古人的尖露也为我们指明了其运笔取势的方向与节奏,这是何其宝贵的细节,有时这是需要刻意追求的。

  古人笔 力强劲,点画的圆劲是通过笔锋在行进过程中自然转换体现的。全是中锋即无中锋,全是侧锋也是不可能的。中侧是相互彰显的,一切取决于笔势。尖笔落锋混成需要极强的笔力与自信,这是晋人行草笔法的精髓!

#2

用笔牵引并多用翻笔重使转

  在快速书写的过程中,出现点画的牵引是很自然的。牵引使点画的关系更为紧密,也更为微妙多变。《兰亭》点画的牵引既复杂多变又出于自然,这在其后的书法史中也是极为罕见的。用羲之自己的话说就是:“游丝断而能续,龙鸾群而不争。” (《用笔赋》)

  当然,单有牵引还不能极其变化,同时还需增加用笔的翻转。这就是唐虞世南《笔髓论》中所说的:“其腕则内旋外拓而环转纾结也。旋毫不绝,内转锋也,加以掉笔联毫,若石璺玉瑕,自然之理。”这种旋毫翻转使笔锋能不断凝聚在一起,使笔力得以不断增强。

  羲之用笔重使转,后人往往将使转与绞转混为一谈,其实使转与绞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期。绞转的概念似乎产生得很晚,大约在清中后期,碑学兴起之后,这又要先回到这个时期所用的笔——羊毫! 包世臣对于用笔讲求铺毫,讲万毫齐力。羊毫铺锋作书,结果可以想见,所以他的实践基本上是失败的! 这种理论的忠实实践者是赵之谦,他成功了。因为大多数人没有赵的才气与笔力,也没有他修养那么全面。因为用羊毫写碑很难体现力度,所以,在书写的过程中自然要将笔锋绞转起来,这样笔力才能贯通下去,代表书家如康有为。后来这个概念又演化为裹束。可见绞转与晋唐笔法相去甚远。

  那么晋唐讲什么呢?讲使转。因为用硬毫(主要是兔毫),所以笔锋在运行过程中的各个面,各个角度反弹所形成的感受都能瞬间回传给书写者,书写者只要注意腕的运用就可以了。这样书者的气质韵度能通过运腕而直接在纸上表现出来,是为 不隔。而若用羊毫,在运腕的同时还要关注笔锋的绞转程度,是为隔。

  隔与不隔,境界自然有别!当然,在运笔的过程中,无论羊或兔毫都会使笔锋绞在一起,但在运用上是有本质区别的,古人通过顺逆等手段进行调整,情况也很大不同。需要极为细致具体地分析。

#3

重侧势

  用笔中锋的概念,似乎形成于唐宋之后,因那时用笔趋软,执笔较正,之前无用笔中侧之说,只讲顺逆、藏露。这是因为晋人斜执笔、重运腕、硬毫侧锋取势。

  在运笔使转过程中,自然会有一种中侧的变化。因为晋人笔力强劲,不存在点画软弱之病。正如羲之所云:“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 有侧有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书论》)

  对晋人而言,用笔八面出锋不单指行笔的方向,也包括了对笔毫各个面的运用。后来方笔与圆笔之争,也是因为不明白晋唐用笔的特点而产生的。

  侧势用笔有刷掠的意味,使点画产生振动感,显得生动而有姿态,也使笔力得以充分地体现。因为若用硬毫正锋写字,那是很难有变化可言,也是难以成字的。重侧势也使行书的起笔丰富而生动。

以上内容节选自翁志飞所著:冯摹《兰亭序》技法解析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兰亭》写不好?很多人基本笔法就搞错了!-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