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章上记录的“扫蝗战”

时间:2020-7-14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周继厚/贵州贵阳


图1 民国时期交河县政府治蝗奖章

  蝗虫,俗称“蚱蜢”“蚂蚱”,是农作物的重要害虫,在干旱时常常大量暴发,遮天蔽日的蝗群吃掉农作物叶茎,严重影响禾苗生长,以致颗粒无收,对自然界和人类造成危害。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三大自然灾害”。

图2 太行区五地委剿蝗指挥部颁发的灭蝗英雄奖章

图3 华东区农林水利部植物病虫防治技术人员训练班纪念章

图4 河北省滦南县生产模范奖章

图5 山东沾化县“除虫模范”奖章

图6 山东无棣县捕蝗模范光荣奖章

图7 河南宜阳县捕蝗纪念章

图8 天津区专员公署赠捕蝗模范奖章

图9 河北黄骅县捕蝗模范奖章

图10 农业部治蝗纪念章(正背面)

图12 北京昆虫学会纪念章

图11 农业部赠治蝗纪念章

  根据历史资料考查,我国最早的蝗灾记载是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07年山东地区发生的蝗灾。2700多年来,我国共发生大小蝗灾940多次。唐、宋时期平均2至3年发生一次。至明、清和民国时期,蝗灾几乎连年发生,给民众造成了严重灾难。20世纪初,伴随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一些从西方留学归来的学者如吴福祯、陈家祥、邹钟琳等人,将先进的昆虫学和生物防治技术引入祖国,积极倡导科学治蝗,开启了科学治蝗的道路。

  新中国成立之后,大规模的蝗灾仍然时有发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治蝗减灾工作,十分关心灾民的生产和生活,动用各方面力量,千方百计防治蝗灾,从而避免蝗灾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使广大农民的生活得到保障,新生的人民政权得到巩固。人民政府的蝗灾治理工作相较于之前的任何时期都卓有成效。

  作为一名证章收藏者,多年来笔者收集了众多民国时期及至新中国成立后制作的全民扫蝗战斗的纪念章,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河北省交河县治蝗奖章(图1),铜质珐琅,正面上方镌“河北”字样,中间刻有“交河县政府”“治蝗奖章”铭文,注明颁发时间为民国二十五年(1936),左右两边麦穗环绕,表明扫蝗除害,农业丰收。交河县于1983年改称泊头市。

  灭蝗英雄奖章(图2),铜质,上方镌有五角星,中间绘有麦穗图案,刻有“灭蝗英雄”“太行区五地委剿蝗指挥部奖”铭文,注明颁发时间“1944”年。

  1943年、1944年,抗日战争进入关键时期,晋冀鲁豫根据地经历了持续干旱、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接着又暴发罕见的蝗灾。在前所未有的困难面前,邓小平、刘伯承等心系民众,运筹帷幄、统一指挥、统筹兼顾、多措并举,带领广大军民团结奋战、奋力剿蝗、生产自救,在抗战、抗灾两个战场都取得了胜利。据不完全统计,1943年太行区共抽出7万多人参加打蝗,消灭蝗虫14.5万余斤,并在群众中树立了一批灭蝗英雄:如平顺的白汝林、安阳的吴守身、沙河的曹三禄、涉县的孟祥英、磁武的郭凡子等。1944年太行区的打蝗运动胜利结束后,太行区五地委剿蝗指挥部特制作一枚奖章,颁发给灭蝗英雄,同时也见证了这段边区人民同甘共苦、战胜蝗灾的英雄故事。

  1951年6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发出《关于防治蝗蝻工作的紧急指示》,要求“立即发动和组织农民,因地制宜,采取各种形式,立即进行捕杀蝗蝻”“蝗虫发生在那里,立即消灭在那里”,并确定了治蝗工作“人工捕打为主”“打早、打小、打了”的方针。根据指示精神,华东、华北各蝗区先后成立了治蝗指挥部,建立了责任制。如安徽省泗洪县采取划片包干、层层负责的办法,县设灭蝗总队部,其下按区、乡等级分设灭蝗大队、中队、分队或小组,以加强干部的责任心,推动治蝗工作的顺利开展;河北省安次县在县、区、村都建立了灭蝗指挥部,并建立责任制……这些灭蝗组织在控制蝗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随着科学治蝗越来越深入人心,蝗泛区各省、专区、县三级开展治蝗技术培训,大大提高了药械治蝗的效率,为扑灭蝗害发挥了积极作用。

  图3华东区农林水利部植物病虫防治技术人员训练班纪念章,1950年。

  图4河北省滦南县生产模范奖章,描绘了农民在田间喷洒农药灭虫的画面。

  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民众被广泛动员起来,加入捕蝗、灭蝗队伍,使得新中国的灭蝗工作发展成为一种群众运动。1951年华北、华东暴发大规模蝗灾,河北省117个县动员2000万人参加扫蝗,涌现出许多令人感动的模范事迹,一些地区还给先进模范人物颁发了奖章、纪念章和锦旗。

  如图5所示这枚山东沾化县人民政府颁发除虫模范奖章,背面三位数字编号;图6山东省无棣县人民政府捕蝗模范光荣奖章,无棣县人民政府奖,背面三位数字编号;图7河南省宜阳县人民政府颁发捕蝗纪念章;图8天津区专员公署赠捕蝗模范奖章,1952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之所以能有效控制蝗灾,关键是推广飞机治蝗,并从根本上铲除蝗虫孳生地,改造蝗区生态环境。如图9所示为河北省黄骅县人民政府赠捕蝗模范奖章,铜质,高3.5厘米,1952年制作颁发。图10治蝗纪念章,铜质,五角星军功章造型,中间绘有中苏两国国旗和飞机图案,两边麦穗环绕,背面铭文“治蝗纪念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赠”。该纪念章颁发给参与治蝗的空军飞行员、地勤人员,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

  图11这枚治蝗纪念章,铜质,椭圆形,中间绘有一架正在天空中喷洒农药的波-2型飞机,农药从天而降,杀灭蝗虫,背景描绘了饱满的麦穗稻穗,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消灭蝗虫,迎来丰收年的场景,纪念章的设计给人丰富的联想空间。下方注明我国首次利用飞机治蝗的时间是“1951”年,并镌有“治蝗纪念”文字。背面铸有“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赠”铭文。

  飞机治蝗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创举。治蝗方法由原始的人工捕打,一跃进入最科学的高度机械化方法,创造出很多的经验,获得了辉煌的成绩。

  1977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称:“危害我国数千年的东亚飞蝗之灾,如今已被我国人民和科学工作者控制住了。我国已经连续十多年没有发生过蝗害……”这篇报道说明,经过二十多年坚持不懈的改造、治理,危害我国数千年的飞蝗之害最终得到有效控制。

  图12北京昆虫学会纪念章,铜质,直径3.5厘米,图案为蝗虫,1976年制作。

  新中国的治蝗举措,显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治理社会积患的决心与能力,不仅赢得了百姓的拥护,而且受到了国际关注,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过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土壤沙化、盐碱化、石漠化的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致使新蝗区不断产生,老蝗区蝗害反复,蝗虫的发生频率上升,危害程度加重。1985年天津蝗虫跨省迁飞到河北;1995年和1998年黄淮海地区蝗虫暴发;1999年哈萨克斯坦等境外蝗虫迁入我国新疆,造成大面积农牧区受害;2002年6至8月,天津、河北、山东、河南等14个省市高达2200万亩农作物发生蝗灾……由于蝗虫防控指挥信息系统和蝗虫调查设备的开发,绿僵菌、蝗虫微孢子虫等绿色治蝗技术的大面积推广,飞机、无人机和其他大型施药器械的广泛应用,这些蝗灾虽然都被逐步控制消灭,但也为我们敲响了防治蝗害、任重道远的警钟。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徽章上记录的“扫蝗战”-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