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

上一页
1/23页 共650

萨尔那特佛教艺术

时间:2021-10-16 14:32:56 文章来源:佛像雕塑艺术


  萨尔那特即佛陀初转法轮之地鹿野苑(英文:Sarnath)。

瓦拉纳西的恒河

  根据法显在《佛国记》的记述,释迦佛之前的迦叶佛居住于此并有野鹿经常出没,故而得名“鹿野苑”。

鹿野苑达枚克佛塔为阿育王所建,

公元四世纪笈多朝增修扩建。

鹿野苑佛陀初转法轮处

宏伟的达枚克佛塔

  公元前531年,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觉悟成佛后,来到鹿野苑,找到了原来的五位侍者,为其讲演四圣谛,他们因此有所证悟,随即出家为五比丘僧,佛教的佛、法、僧三宝至此初创完成。现在鹿野精舍西南方向不远处的乔堪祇塔(Chaukhandi Stupa)遗址,也称为五比丘迎佛塔,是佛陀初转法轮的纪念地。此塔最初建于笈多王朝时期,原为覆钵型,莫卧尔帝国(16世纪)时期在其顶端加建八角亭。

鹿野苑佛陀初转法轮

  萨尔那特博物馆藏的一尊释迦牟尼佛说法像堪称笈多时期萨尔那特造像的典型代表。此像螺发,发髻呈馒头状。头后有圆形背光,背光上方两侧分别有两个向内飞翔的飞天。面相丰满圆润,双目低垂,面带微笑,鼻梁尖挺,典型的印度人面相。结跏趺端坐于方形台座之上,台座正前方中央位置雕刻有二鹿听经,左右两侧分别雕刻有佛陀教化的五个弟子和一名带着小孩的妇女,他们虔诚地跪拜着聆听佛陀的初次说法。佛像身披通肩袈裟,且袈裟比马图拉造像的袈裟更薄,几乎完全透明,仅在领口、袖口、脚腕处以及呈扇形般散落在台座上方的袈裟下摆方能看出。佛像双手在胸前结说法印。

  萨尔那特造像的典型特征,一是对面部的刻画,半闭的眼睑、沉静的微笑让佛陀内心的冥想与自省精神得以外显;二是对身体的刻画,高度均衡的身形比例配合轻薄透体的佛衣,将肉体美 展现到极致。

  萨尔那特雕刻家对佛衣的全新演绎是这类佛像最显著的特征,本应自然下垂的佛衣被处理为向后凹陷样式, 通体无任何衣饰衣纹。到5世纪中后期,连腰带也消失,身体 轮廓得以进一步凸显,恍若裸体,也被称为“天衣裸佛”。

  笈多王朝被誉为"印度艺术的黄金时代",萨尔那特佛教造像是该时期最重要的艺术遗存之一,萨尔那特也是与犍陀罗,秣菟罗齐名的佛教造像中心。笈多时期,该地制作的佛像被后世誉为"经典佛像",并影响了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地区佛教造像的风貌。

长按关注:[佛像雕塑艺术]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萨尔那特佛教艺术-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