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

上一页
1/23页 共650

图说:神都洛阳之龙门石窟

时间:2021-10-11 17:11:45 文章来源:佛像雕塑艺术


前言

  说到石窟,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佛教,自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佛造像也在中国产生。早期的寺院和石雕都是印度风格的,到了东晋中国式佛造像才出现了雏形。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大力支持佛教,中国的佛造像达到了隆盛时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正是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

千年石窟寺

  我们今天说的石窟准确的来讲应该为“石窟寺”,石窟寺最早起源于古埃及,通常是指就着山势,从山崖壁面向内部开凿的庙宇建筑,里面供奉宗教造像或者宗教故事壁画。古埃及的石窟寺的建筑与艺术形式影响深远巨大,影响至亚洲。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

拓跋宏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推行汉化最重要的措施是迁都洛阳,太和十七年(493年)八月,孝文帝拜辞冯太后永固陵,率领群从百官,步骑百余万从平城出发南伐,于太和十七年(493年)九月底抵达洛阳。时值深秋,阴雨连绵,大军就地休息待命。当时许多鲜卑大臣虽不愿内迁,但更畏惧南伐,故只得相从,不敢再提出异议,遂定迁都大计。

《孝文帝出行图》中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

龙门石窟的开凿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大小石窟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为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

宾阳三洞开凿于北魏时期,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的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后因为发生宫廷政变以及主持人刘腾病故等原因,计划中的三所洞窟(宾阳中洞、南洞、北洞)仅完成了一所即宾阳中洞。

  溪寺、宾阳南洞、宾阳北洞(以上两洞的洞窟及窟顶装饰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龛、万佛洞、惠简洞、奉先寺、净土堂、龙花寺、极南洞等为唐代代表洞窟。

潜溪寺又名斋祓堂是龙门西山北端的第一个大洞。唐高宗年间(650-683)凿造,相传曾是宰相李藩的别墅,清代原建木结构窟檐。

宾阳北洞始凿于北魏,完工于唐代初年。位于“宾阳三洞”中宾阳北洞的正壁主尊阿弥陀佛像,高约10米,结跏趺坐,双手平分指天地。因主尊阿弥陀佛像的手印,恰似卖萌可爱的“剪刀手”,游客至此纷纷拍照。

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位于龙门石窟西山南部,始雕年代说法不一,唐代上元二年(675年)完成,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

  东山全是唐代的窟龛,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个,如二莲花洞、看经寺洞、大万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

看经寺洞,龙门石窟“特窟”之一。位于龙门东山万佛沟北侧,是唐武则天至玄宗时期开凿的一座皇家洞窟。与同一时期其它洞窟最大的不同是该窟正壁上没有主像,而是在洞窟地面中央建坛,上置佛像供人拜佛。据考证,该窟为禅宗开凿,洞窟造型为禅宗曾人打坐礼佛的禅堂。

武则天与卢舍那大佛

  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的造像。这个大像的雕造,与一代女皇武则天有着密切的关系,据闻洛阳当地人因“卢舍那”三个字拗口,通常以武则天像称之。

奉先寺在开窟造像时,别具匠心,一反常规,不采取全部开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势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烘托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浩然大气。

  在佛教中,佛有三身,分别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报身佛卢舍那佛和应身佛释迦牟尼佛。卢舍那佛,梵文Locanabuddha,即报身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佛智的佛身。“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报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来的报应身,是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表现。

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作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即公元672年,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

  武则天为了能在男尊女卑的中国封建社会登上并坐稳皇帝的宝座,她意识到了佛教的重要性,并充分利用佛教为自己制造舆论。登基前,武则天指使僧人怀义等伪造了一部《大云经》,声称弥勒菩萨将以女身降临此世界为王,“则天是弥勒下生,作阀浮提主。”登基以后,武则天又诏令在龙门石窟的双窟南洞和摩崖三佛龛以自己的形象为蓝本雕造弥勒佛像,并自称“慈氏越古金轮神圣皇帝”,不仅以弥勒佛自居(“慈氏”是“弥勒”的意译),而且以转轮圣王自居。

摩崖三佛龛地处西窟,凿造于武周时期,所造三佛代表过去、现在、将来,系典型的三世佛题材,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崖壁上为三坐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其中弥勒佛形象传说也是根据武则天形象雕刻。

  之后,武则天下令在全国建造佛寺,亲自过问《华严经》的译场工作,并为译本作了序;她赐高僧法藏以“贤首”称号。亲自出迎从印度取经回国的高僧义净,对于佛教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华严宗”,就是她支持创立的佛教宗派。武则天“助脂粉钱二万贯”,支持开凿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也是她的佛教业绩之一。

摩崖像龛南北宽36米,东西进深40.70米,由西京实际寺善导禅师等人主持修建,为一巨型露天窟龛。

  传说,有一年唐高宗和皇后武则天居住在东都洛阳的皇宫中。有一天清晨,武则天正在梳妆。唐高宗在一旁夸赞道:“梓童(皇帝对后妃的爱称)相貌端正,雍容华贵,有菩萨之仪态。”武则天听了这话,心里暗暗高兴。她灵机一动,立刻抹开了眼泪。高宗吃惊地说:“梓童为何如此悲伤?”武则天抽泣着说:“眼前纵有千般好,百年之后还是一堆枯骨,有谁知道我的模样?”高宗说:“这有何难?孤命画工为梓童作幅精美的画像。”武则天撒娇说:“画像虽好,只是薄薄一纸,不能流传千年。”这下子,高宗可作难了,想了半天想不出门道,只得问武则天:“依卿之见?”武则天嫣然一笑说:“陛下说妾有菩萨之相,何不在龙门山上开窟造像?”唐高宗恍然大悟,说:“这有何难!”于是一面命画工为武则天画像,一面命人在龙门西山半崖上开凿九间房大的露天佛龛,取名奉先寺。准备工作就绪后,高宗命人选拔技术高超的石匠,按武则天的画像雕凿了一座大佛像。

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部高4 米,发髻呈波纹状,面部丰满圆润,眉如弯月,目光慈祥,眼睛半睁半合,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嘴边微露笑意,显出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卢舍那大佛的面部表情慈祥恬静,眼睛中显现出智慧的光芒,嘴角露出微微的笑意,头部略向下俯,似乎正在关注面前的礼拜者,令人感到可敬、可亲、可畏,这正是武则天夺取政权所需要的形象。

卢舍那大佛至今上半身保存完好,下半身虽然手足有些残破,但其整体所显示的当时佛雕的高超技艺仍令人叹服。

  大佛两旁,还有两位弟子、两位菩萨、两位天王、两位金刚。弟子和菩萨表情安祥而虔诚,天王神态严肃,金刚气势威猛,把大佛衬托得格外庄严、雄伟。卢舍那大佛造像落成以后,武则天以皇后的身份,亲自主持了卢舍那大佛的开光仪式,在当时极为轰动。

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而力士像就更动人了,只见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壮。

后记

  去过龙门石窟的朋友会发现,石窟的佛造像被损比较严重,绝大多数的佛首都被盗挖,为了了解这段被盗的历史,我特意翻阅了《谁在收藏中国:美国猎获亚洲艺术珍宝百年记》一书。日本学者冈仓天心在1893年无意中发现了龙门石窟遗址,返回日本后他用在宾阳中洞拍摄的照片办了讲座。后来陆续有很多外国学者到达了龙门石窟并拍摄了大量照片,这些人的描述引发了外国收藏者及文物贩子的注意,掀起了内外勾结盗取龙门石窟珍贵文物的风潮,龙门石窟遭受的人为破坏主要发生在这个时期。

长按关注:[佛像雕塑艺术]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图说:神都洛阳之龙门石窟-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