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上一页
1/1568页 共47020

关于缺料钱币的研究

时间:2020-8-8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姚旭东/上海


  开篇先要明确一下缺料钱币的概念:就是在钱币制造过程中,由于工艺流程或者原材料本身的缺陷,从而致使生产出来的钱币成品其外观出现了明显的缺损,甚至使得整体重量减少的残次品。

图1 新莽时期铸造发行的大泉五十铜钱

图2 开元通宝

图3 崇宁重宝

图4 绍熙元宝

图5 康熙通宝

图6 道光通宝

图7 户部铜元局生产的二十文铜币

图8 十文大汉铜版

图9 袁大头和孙小头各一枚

  图1为一枚新莽时期铸造的大泉五十铜钱,是王莽新朝通行货币中流通时间最长、铸量最大的货币。“大泉五十”看似形制单一,但其版别、内涵丰富。早先官铸的“大泉五十”直径约28毫米,质重十二铢,出土实物合今制约8克。只是到了天凤元年(14)王莽废止宝货制允许“大泉五十”贬值、“枚俱值一,与新币并行流通”期间,民间熔毁厚重“大泉五十”盗铸的薄小“大泉五十”,实物径在26毫米,重在3克左右。此钱下部被刻意减损,应为后期币改后的产物,因其重量(3.6克)与后来的制式铜钱分量差不多,就被后人一直使用,成为了传世之钱,也是很明显的缺料钱。

  然后朝代更迭到了唐代,最具代表性的钱品莫过于开元通宝了。这枚钱(图2)也是出现了缺料的现象,其正面看字郭还算是周正,可是背面却露出了马脚,右下角有两个较大的凹陷缺损,使得背面的钱郭都不完整了,而这样的缺损究竟是不是为了刻意减重却不得而知,只有一点可以肯定:开元钱在历史上的铸造总量非常可观,其究竟为何时铸造都难以定论,因此对这样的缺料钱就更难作确实的判断。

  时代来到宋朝,在北宋后期,著名的文艺天子宋徽宗采用了多个年号,其中包括崇宁。这是海量铸发的崇宁重宝(图3),该枚是折三钱,可是在左下角却出现两个缺料穿口,且大小悬殊,很是可笑。由于宋代流行钱财厚葬,即死后以大量铜钱陪葬,以示家财殷实。故而如今地下发掘大批量出土宋钱,尤其是北宋之钱已到泛滥成灾的程度,有些地方北宋钱甚至论斤秤量发卖,几如废铜烂铁一般。这恐怕是宋徽宗赵佶做梦也想不到的吧?

  这枚是南宋时期绍熙元宝(图4),在钱郭外缘的一小段有些缺损,背面下部为一个五字,是记的那份,即宋光宗绍熙五年铸造。而这是该种钱铸造的最后一年,是否因此偷工减料很难说,可此钱的成分却很可疑,其呈现的是灰白色。据记载,绍熙元宝从公元1190年开铸,该年号用了5年,当时分别做了铜、铁钱。而图中的这枚缺料钱版式为折二钱,但也不是铁钱,反而更像是铅锌,或许也加了点铜吧,由此可见当时的钱币铸造之混乱了。

  制钱铸造的最后朝代为清朝,从清初至中后期缺料钱的情况一直都存在,而中央和地方铸钱均无幸免。这两枚铜钱分别是康熙通宝(图5)与道光通宝(图6),都不同程度地有缺料的现象:钱体都有缺料孔口,而道光通宝是小平钱,其铸工尤其粗劣,钱体有缺料孔口,铸造时注入铜液的料头部位反而倒有余铜积累,从背面看此钱更是粗陋不堪。这两个钱从背面分辨康熙属折二钱,由工部宝源局铸造;道光钱已然看不清铸造的局名,可能为地方私铸。而宝源局是清朝铸钱最大机构,每年铸量非常大,难怪会产生残次的缺料钱。

  以上皆为古代铸造的制钱,即制式的方孔圆钱,其制造工艺都是采用钱范浇铸铜液,然后冷却成型,这是我国最传统的货币制造工艺。铸钱时有意无意地出现缺料的成品很难避免,这是原始落后的生产技术所造成的。时间到了近代,由于国外的造币技术日新月异,早已发展到机制造币的水平,而当时流入我国的国外银币因其规格统一、成色稳定、美观好用,极受沿海地区的广大商民所乐用欢迎。至清末我国亦开始制造银元与铜版,以便与国际接轨。然而即便是制造机制币,我国的造币工厂里依然会出现缺料的产品。

  这是一枚1907年由户部铜元局生产的二十文铜币(图7),上部外缘有极明显的破损缺口,使得整个币破了相,就如同被币面上的龙啃噬掉了一部分。而这种情况却是由于制造铜元时,最初的原料铜为长条带状版材,有些铜料带本身就有缺损破口混杂于其他完整料带中,因为量大不能全部检验就投入生产使用。在第一道工序下料胚时如正好碰到有破损缺口的料带,那么冲下来的币胚上自然就有了该处破损,落在币胚何处只能视原来的缺损破口在料带的位置而定。以后各道工序依次经过,就出来这样一枚走完各道流程的完善的缺料币。这其中即使任何一道工序的质检若发现这个缺料币品,它都应被挑出而不会再继续加工下去。这样的缺料铜元还有很多,以清朝龙纹铜版中常见这种缺料币。当时因为铸造铜元有厚利可图,举国上下一哄而起大肆鼓铸,而生产质量管理却被彻底抛到脑后,才会出现这些质量问题。事实上即使进入民国初期,这种状况仍无法改变。这是四川于民国元年铸造发行的十文大汉铜版(图8),背面字口有明显的起皮与裂纹;正面亦有开裂,完全就是料带本身起皮,料胚质地太脆,经不起冲压所造成,致使“幣”字表面破损。

  铜币缺料还勉强可用,若作为贵金属币的银元也出现缺料的话,就要影响币值流通使用了,因为我国传统的用银习惯是要看分量的,所以在银元大洋制造上这种情况就相对好点,要生产量大的话依然无法避免。这是袁大头和孙小头各一枚(图9),袁大头左边缘有二处缺损,而孙小头中心壹字上有个缺损口,这两个银元缺损都很浅,与完整无缺的正常银元重量都差不多,且都在背面,没有影响到正面的人像和对币值的使用,但还属质量问题,是缺料币。到了后来在上海建成中央造币厂,生产孙像船洋时开始引进美国生产与质量管理体系,下大力气抓产品质量,才算杜绝缺料币出现。可没多久抗战爆发,新建成的工厂被日军占领,一切又都泡汤了。

  1949年以后,我国造币厂生产人民币的硬辅币,从最早铝合金分币到角元硬币,材质开始多元化。由于实施严格的质量检测和管理,人民币硬辅币的生产制造质量得到了保证。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关于缺料钱币的研究-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