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篆刻

上一页
1/63页 共1859

高楼风雨感斯文

时间:2020-11-15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赵圭/四川成都


《秋夜兰亭录》手稿,周汝昌作

  八年前,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仙逝,享年95岁。先生向来被视为《红楼梦》研究学派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乃是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其实,他的书法艺术亦有相当水准,独辟蹊径,别开生面。

《红楼梦黛玉诗》,周汝昌作

《李商隐诗》,周汝昌作

《书妙玉画像题句》,周汝昌作

  笔者第一眼看到周汝昌先生的书法作品时,并不觉得特别的赏心悦目。第一印象感觉字体瘦脆如柴、笔画参差直硬,不像是抒发性灵。但正是这种书风,容易让人想起先生的道德情操。他是红学大家,并且学养精力皆钻研于一册《红楼梦》中,其间严谨、朴实、精益之功自然凝于一端,容不得太多发散和灵动之性。字如其人,倒也是恰如其分。

  后来听到某位书家品评先生的书风,说其书法既有瘦金体之瘦劲,又有米芾的苍茫气概,书体自成一格,堪称大家风范。经这么一点拨,笔者顿时豁然开朗。

  十八年前的2002年,天津杨柳青书画社出版的《红楼梦人物诗画集》,以红楼人物画像配周汝昌先生题字的方式面世,让人备感精妙、过目难忘。从那时起,笔者便开始重新认识并特别关注起先生的书法成就。也由此开始认识到先生的书法价值,应当与其红楼梦研究的造诣相提并论。他的书法不是简单的为字而书,不是简单的笔画功力与修为,其中蕴藉的笔墨精神、人文情怀皆映照着《红楼梦》这部流传千古的名著。

  正因如此,鉴赏周汝昌先生的书法,并不能只进行简单的书体、笔法、章法的技艺探讨,而应赋予更深层次的文化品位。诚如康有为、梁启超、胡适等文化巨擘的书法魅力,理所当然不能简单地归类于其书法本身,他们的书法价值着眼点仍是他们自身的学术修养与文化影响力。

  从那时起,笔者开始刻意搜求周汝昌先生的书法作品,可惜为时已晚。那个时候,先生视力下降,精力不济,数番求见,皆无缘而返。其间,只辗转求得一幅先生自题的宋人诗句。2007年秋,因获得先生燕大同学、好友程曦的一册旧作《灵潮轩杂剧三种》,受某刊物约稿,要对程氏生平及其戏剧创作予以报道。因先生书中也多次提到过程曦这位老友,所以特别希望能持程氏所著的书去求见先生,了解更多关于程氏生前的信息。这一次,终得机缘与先生面晤。

  当时,周汝昌先生目不能见物、耳不能确听,但手抚程曦旧著,摩娑不已,神情颇为激动。其间更滔滔不绝于燕大旧事,谈及故友星散、遥想当年书生意气种种,莫不感慨万千。临行之际,先生拣选旧作两幅相赠,笔者至今珍藏,奉为至宝。

  也许是机缘巧合,其中一幅正是为《红楼梦人物诗画集》中的“妙玉”小像所作的题字原作。题句四行,文曰:“中秋之夜,石后悄闻诗人联句。入庵则炉香未烬,龛焰尤青。仙境,亦神笔也。妙姑小影。周汝昌。” 遥思那《红楼梦》中,妙玉于凹晶馆旁听到黛玉、湘云月夜联诗之际的境况,周汝昌先生自有妙想,也就留下这么一幅曼妙的字来。

  虽无原配的重彩工笔画像,但观字神游,红楼妙趣仍让人浮想无尽。字幅间枯笔的运用出神入化、丝缕袅然,俨然栊翠庵中那一炷未烬的炉香,观者仿佛就已经嗅到了清香的一丝半缕来。因先生的几行字,我们这些“门外汉”也得以迈进《红楼梦》文学研究的门槛,做一回“红楼追梦人”了。

  另一幅题字的尺寸还要小一些,约一平尺;除却书体仍是先生书法的一贯瘦硬风格,整幅观感倒是少见的畅达敞阔。先生写了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诗云: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

  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唯有杜司勋。”

  据查,这是一首李商隐并不常见的诗作,成于唐大中三年(849)春。此诗为李商隐时境之感叹,虽托出杜牧以抒心怀,实则仍是壮心未遂、暗生忧愤之想。

  周汝昌先生写这首诗时的境遇若何不得而知,只见款署“戊辰三伏周汝昌挥汗书”,即是1988年夏所书,时年先生已经七十岁。古稀之年,先生忆及红楼琐事,或亦有“高楼风雨感斯文”之叹罢。

  红楼有多高,其上风雨如晦;其间斯文走马,其中甘苦自知,说到底,惟先生自己明了。托杜牧诗文感怀也罢,托雪芹红楼伤别也罢,先生一生行止严谨,终成就红楼梦中“追梦人”。而我们也因先生一生的孜孜以求以及曼妙的文学思想与书法艺术,原本枯燥的生活也总能编织出一些梦境般的抚慰来。

  周汝昌先生的学问与书法,因为红楼,所以记得;因为红楼,所以怀念。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高楼风雨感斯文-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