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

上一页
1/51页 共1506

杂项篇:竹雕传奇

时间:2020-10-15 文章来源:古玩精品圈


  古人的这个雕刻在远古时代就有,我们在很早就能发现一些骨雕装饰物,这个都属于雕刻的范围。远古时代古人利用了身边的很多贵重物,比如像象牙犀角,还有一些像骨头都可能实行他的这种小型的雕刻,这是雕刻一个雏形。

  由于古人在远古时代的环保意识不够强烈,所以有很多动物早期在中国大陆都有的,比如犀牛这些都逐渐绝种了,象牙来源也逐渐减少。我们下一讲会讲贵重物质的雕刻,这一讲仅限于竹子竹雕。

  竹雕的来源比较容易,材质也属于易雕材质,价值低廉,所以可供人发挥得机会很多。我们最早的竹器能够看到比较成性的带有雕工的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竹勺,这个竹勺上柄上是带有很精细的雕工。作为竹雕艺术在唐宋的史籍中都有很多的记载,记载非常清楚。但是我们能够看到的出土的实物并不多,明中叶以后竹雕艺术就迅速增加。我们已知的竹刻大家都不仅限于竹雕,包括刚才说的犀角、象牙等等贵重材料也雕刻,但是为什么都称之为竹雕大家呢?是因为中国文人对竹子赋予了很高尚的品格。比如我们的图案中经常有竹梅双喜,画一丛竹子,画几枝梅花。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这些都反映了中国人赋予竹子的一种优良的品格,这个品格是什么呢?第一是清高,第二是坚韧的。我们的竹文化是一种非常广泛的文化,深入民间。比如郑板桥他就有这样的诗句,郑板桥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画竹在中国的文人里是非常有名的,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他写的那种六分半书被文人称赞为乱石铺街。我们不仅能看到他的绘画能在其他的雕刻艺术上,比如我们见过在木板上雕刻他的竹石,这些都反映了当时郑板桥的这种竹文化如何深入人心。

  我们民间还有这样的话,说虚心竹有低头叶子九,傲骨梅无仰面花。说的就是竹子是虚心的,我们都知道竹子是空心的,所以跟汉语中虚心非常巧合。在所有的雕刻的材料中,竹子是最便宜的,最易得的。我们今天到南方去能看到大片的竹林。

  既然中国文人对竹子有着如此的喜好,他们一定不会满足于仅仅是画几幅竹,写几首诗文。他们需要雕刻精美的竹器放置于自己的案头每日观赏,而在晚明时期,嘉定地区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竹雕大师的三代世家,他们分别是爷爷朱松邻,儿子朱小松,孙子朱三松,那么在当时竹雕艺人人数众多的时代,为何独独这朱氏三人被称为竹雕大师。

  朱氏三代人记载比较清楚的是朱小松,他的父亲和儿子的记载都不如他清晰,为什么呢?是因为他有墓志铭记录了他的生平。第一是他能子承父业,就是朱小松继承了父亲的手艺,能够把这门手艺发扬光大。第二,朱小松个性非常强,他轻易不愿意给别人雕刻。有人来买他也不会轻易答应,答应了以后也不会随便改变自己的风格来迎合这个市场。我们说过明代晚期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商品社会,那个时候很多商业社会的特征都已经形成,很多有钱人会拿钱买东西。那么他会根据自己的好恶迫使艺术家改变艺术风格,但是朱小松不会这样。他即便答应了,即便答应了别人的要求,他也不会改变自己的风格。朱小松嗜酒,非常喜欢喝酒,不喝醉了就不动刀。那么他一开始是为了自己的自娱自乐,就是说我酒喝大了,我喜欢这个竹雕,我父亲传下来这门手艺,我一旦喝多了,喝高兴了才开始动刀,一件作品有时候需要一两年才能完成,正因为他这个创作数量非常少,所以社会上难得就更多的人趋之若鹜,希望能买到他的作品。很多人买不到他的作品,然后背后说他的坏话,说他这个人很傲慢无礼,那么朱小松也不听,也不管社会上对他有什么样的评价,一直我行我素。

  那么朱小松的作品存世是非常少见的,他的父亲的作品也并不多,名气非常大。他的父亲朱松邻最著名的作品就是这件松鹤笔筒。朱松邻的笔筒跟我们后来看到的笔筒雕刻有很大的不同,壁非常厚,雕得非常深。他在主树干旁边雕了一个小树干,旁边对着站着两个鹤。那么从直观的角度上看,这东西特别不像竹雕,反而更接近于木雕。为什么呢?是因为他所选择的竹的材料是根部材料。在竹雕中一般是两类,一类是竹干雕,显示竹子这个特性。还有一类是竹根雕,我们对竹子有所了解的人知道竹根的地方壁非常的厚。所以它就可供发挥得地方非常多。朱松邻的这个笔筒是竹根雕,所以他壁很厚。竹根雕他不太强调竹子的特性,不强调竹子的表现,而一般的竹雕要强调竹子的特性,强调竹子的表现,这个表现是什么呢?是它的节,竹子是有节的。我们看到大量的笔筒都是用竹节这一块雕刻的,它利用了一节竹子之间的隔,中间不是有一个不通气的地方吗?那叫隔。利用了一个隔作底,所以恰恰可以使它做一个笔筒。笔筒的发明是非常晚的,是明代晚期才发明的,跟我们想像有很大的差距,笔筒最早的雏形就是从竹子开始的,我们能找到最早的实物的笔筒都是竹雕,我们从文献里查到的也是万历年间的记载,也是竹雕。

  朱松邻的这个笔筒上面有辛未年的字样,辛未年哪一呢?我们过去的书上一般都标识为正德六年,就是1511年。那么后来推算了一下它的年龄,觉得放在1511年非常不合适,我们刚才讲笔筒发明一定是明代晚期的事情。那么搁在明代中期是非常不合适的,所以又有学者认为这个辛未年是隆庆五年即1571年,往后退了60年。当时是不大清楚朱氏三代人的生卒,当发现了朱小松的墓志铭的时候出现了一个问题。朱小松生于正德15年,即1520年。卒于万历一年,1587年。

  小松是朱松邻的长子,那么墓志这个证据是铁证如山。我们以他的这个生卒来推算他的父亲,好象搁在正德六年还是隆庆五年都有点不合适,觉得他父亲的这种上下都不靠。开始就有学者怀疑这个笔筒的真伪,这个笔筒本来是有定论的,朱松邻无疑,而且是硕果仅存的朱松邻。但是这个墓志发现以后有资深学者开始怀疑这个笔筒的真伪,无论这个笔筒真假,这个笔筒一定是清初以前的,这个可以肯定。但是目前没有证据证明这个笔筒就是朱松邻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多次讲过,文物是一个标型学,我必须有一个标准在前,朱松邻这样的大家文字上的记载都是比较虚的。你没有过多的实物可以比较的时候,仅是孤立的,我们没法确认他的风格。到了朱松邻的孙子朱三松,一般我们都说手艺人,不管是做什么?包括收藏,包括富裕,过去都讲不过三代,手艺也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收藏不过三代都是这么说。

  但是朱三松还是继承了他的祖父和他的父亲这个手艺,他雕的都尽是小件。比如残荷洗啊、寒山拾得像啊都是竹雕小件,他喜欢用竹根雕,他不太喜欢用竹节雕。那从这一点说可以看出来朱三松是一个非常贪玩的人,他喜欢的都是一个把玩的小件。晚明的嘉定派朱氏祖孙三人是大家,与他同时的其他派别还有金陵派,代表人物是濮澄、濮仲谦。明朝张岱《陶庵梦忆》中有这样的记载,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不解也。濮仲谦的风格书上都写得很清楚,是一种非常简朴的风格,寥寥几刀。但是能看到濮仲谦的作品往往都跟嘉定派非常相象,很难区分,并不像书中写的那样,他不以雕刻为奇。换句话说他不想在这个竹子上展现它这个复杂的手艺,他只想展现他的意图,比如我几刀就是一个兰花,我就展现这个意图,我并不想把它刻的非常的细碎,这是濮仲谦的风格,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但是实际上我们看不到这样的作品,为什么看不到呢?是因为当时濮仲谦所处的那个商品社会对这类东西的要求,对这种简朴艺术品的要求是比较低的。我们今天也是这样,我们今天对社会对艺术品的评判往往以它的难度的高低为价格的标准,而不是以它艺术的高低为标准,但是艺术本身是有一个标准的。我们有时候画几笔兰花,不见得就比你那个鸿篇巨制没有价值。但市场不是这样认为的。

  2005年在香港的拍卖会上,香港佳士得有这样一个笔筒拍了1140万元。我们能想像吗,一个笔筒,一个竹雕的笔筒,经过中国文人创造的一个竹雕笔筒拍了1140万元。拍这个笔筒的时候我在现场,大概500万以上所有伸手的人都是外国人。我很奇怪,我原来认为外国人对中国的竹器是不感兴趣的,因为他不能深刻的了解我们对竹子的那种情感。我们对竹子有很深的情感,我们的文学作品,我们的绘画作品其他艺术品都告诉我们竹子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但是恰恰是外国人在不停地竞争当中使它攀上了上千万的高价,我就去查我说这个笔筒谁雕的?雕的笔筒的人叫顾珏,字宗玉,也是嘉定人。但过去我们没有看到他的作品,就觉得很奇怪,这个东西怎么突然出现就卖这么高的价呢?再一翻书,发现书上是这样记载他的。雕刻精细,细入毫发,往往几年才出一个产品,所以我们流传到今的就非常的罕见。其实竹器还有很多种工艺形式,比如雕刻中有专门一类仿青铜器全部在故宫收藏,没有出故宫一步。
我们推测是当年宫廷中把雕竹高手进入故宫,专门让他仿青铜器。我们到故宫看工艺馆都能看到,用竹根雕的。另外还有贴黄,所谓贴黄是什么呢?又叫翻黄,有的地方文竹。贴黄是把竹子的这一层剔下来,反过来再粘到上面,这叫贴黄。再有就是编制的竹器,我们都不在这一课里讲了。竹刻是中国古代一门独有的工艺,由于文人的喜爱和文人的使用,所以就将它推向市场,文人一开始不是为市场的目的,而是为自己欣赏、把玩。但是由于文人的推动,我们讲过多次文人是一个社会的标杆,所以就有社会的追求就进入了市场。在题材说无论山水人物、花鸟鱼虫,大多都寄托了文人的这种情怀。那么文人究竟什么呢?究竟意境。所以我们去看竹雕,很多意境都跟中国画非常相同。由于竹雕的成功,它就深刻的影响到象牙、犀角、紫檀、黄杨这种贵重的材料,这种材料都有仿竹器的倾向。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杂项篇:竹雕传奇-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