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

上一页
1/108页 共3213

“八说”崇祯通宝满文钱

时间:2020-12-28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张满胜/安徽


图1 “崇祯通宝”背二大钱

  铸于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年间(1628—1644)的崇祯通宝,是晚明时期的重要货币,在古泉界很有名气。其有小平、折二、折五、当十四等各类钱币近百种,是历朝版别最杂的末代古钱之一(图1、2、3、4)。

图2 “崇祯通宝”折二背上星

图3 “崇祯通宝”背“工五”

图5 崇祯通宝背满文钱

图4 “崇祯通宝”背“监五”“监二”“寿”各一枚

  在众多版别中,崇祯通宝背满文钱可以说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存在。至今仍然是钱币界一道悬而未解的谜题。笔者涉足收藏多年,也收藏到一枚背满文版别的(图5)。期间查阅了诸多泉谱资料,如丁福保《古钱大词典》、华光普《中国古钱大集》、萧乾《中国古代货币史》、唐石父《中国古钱》和朱耀廷主编的《中国古代钱币》等资料和文献,也没找到明确答案。只是在刘征主编的《大明泉谱》(2009年10月第1版第236页)中定义为“二体钱”(面汉文,背满文),并列出有正样、面长孔和旋背共三种版别,给出当时的市场参考价格分别为30元和60元,同时标明为“后铸”,至于后铸的准确时间和背景亦未做任何说明。根据本人对于该泉的了解,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分别陈述于下,以供方家参考:

  ⒈民间私铸说。有人认为,崇祯通宝背满文钱是清代民间私铸之物。持此种观点者认为,崇祯通宝背满文钱如果属官铸,历代谱籍中不可能均未见记载,且该钱径小、肉薄、穿大,钱文呆板,铸工粗糙,形制特征与清代官府铸币相距甚远,不可能为官炉铸币,因此,该钱当为民间的私铸之物。其面文“崇祯通宝”乃沿袭明钱钱文,为了利于在清钱中混用,所以在钱背仿铸了当时流通钱上的满文“宝泉”“宝云”局名。但是历史常识告诉我们,清朝入关后,曾大兴“文字狱”,民间私铸,无非为利,那么应该首选私铸清朝顺治或康熙年号钱,但若铸造前朝大明崇祯皇帝年号钱,不仅需要折扣使用,还要冒着杀身之祸的巨大政治风险,老百姓应该不会为蝇头小利而甘愿丢掉性命。况且,即使有人敢铸,恐怕也没人敢用,因此,崇祯通宝背满文钱为清代民间私铸的可能性似乎不大。

  ⒉臆造戏作说。部分藏友认为此钱纯属臆造品,认为两大敌对的政治集团的钱币文字根本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同一种钱币上,甚至有人认为是匠人戏作而已,不足为奇。但是笔者仔细端详收藏的崇祯通宝满文钱和相关资料图片,感觉无论从文字风格、传世包浆、钱文形制、生坑或传世品,尽管钱体轻薄、铸工粗糙、文字飘忽,但都有明显的自然流通和磨损使用的痕迹,可以判定不是主观臆造品,而确实应是明末清初的流通品。如果说是匠人的戏作,也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存世量,因为崇祯通宝满文钱在全国各地都屡有发现,甚至在越南也时有发现和出土,市场价格约在几十元到几百元一枚,也根本没有臆造的必要。

  ⒊安南铸造说。第三种观点认为,崇祯通宝背满文钱是清代中国邻邦和藩属安南(今越南)政府所铸的钱币。历史上,安南确实曾长期行用中国所铸圆形方孔钱。后来以中国圆形方孔钱为摹本,自铸圆形方孔钱。此外,安南历代政权还仿铸不少中国历朝的年号钱,其中包括崇祯通宝。这些钱体质较为轻薄,铸造较为粗劣。而崇祯通宝背满文钱薄肉小样,铸工粗糙,与越南仿铸币铸造风格非常接近,因此有人断定为清代安南国仿铸币。也有人认为,该钱是清代安南民间私铸币,理由是安南民间仿铸中国年号钱可以不受原有中国钱制的约束,可以随心所欲。其实,安南作为中国邻邦和藩属,对于中国中央政权更迭之事应该是完全清楚的,不会做出以明代年号钱文配铸清代文字这样的糊涂事。此外,崇祯通宝满文钱和安南铸造崇祯通宝钱仔细比较起来,确实尚存在诸多不同之处。由此推断,崇祯通宝背满文钱为安南政府或民间所铸的可能性不大。

  ⒋天地会铸造说。第四种观点认为,崇祯通宝背满文钱是反清复明的天地会所铸。天地会是明末清初的民间秘密结社。康熙元年倡议、康熙十三年成立,对内称洪门,对外称天地会,曾参与许多反清要事。至乾隆中叶,由于清廷追踪甚严,遂转入民间,后演变为多个名称不一的地下社团。至清末,由于革命声浪日炽,始复于积极活动,参与革命起义要役。天地会以反清复明、顺天行道、劫富济贫等为口号,晚清天地会在各地组织的起义因存在时间短,活动区域小,虽有铸币,但都数量罕少,时至今日更是存世寥寥。所铸钱币平靖胜宝、太平通宝、天朝通宝、开元通宝、嗣统通宝、明道通宝等,大多为流通货币。由于天地会的政治口号始终是反清复明,加之强烈的排满情绪,不可能把满文印在自己流通的货币上,唯有当朝流通钱中出现有背满文者,实当时有意为之,以便于混在清钱中携带,易避清军耳目。综观天地会所铸行钱币,尚无有明代年号的。因此,崇祯通宝背满文钱亦可排除由天地会所铸。

  ⒌明末义军说。持此种观点者认为,崇祯通宝满文钱是明末起义军铸币,是利用清朝旗号来推翻明朝的。这种观点似乎站不住脚,因为明末起义军都是反明王朝的,根本不可能打着崇祯皇帝的名号反对明朝,而且钱文背部还刻上满文,岂不是成为满清的马前卒了?况且历史事实是明末各路起义军不仅反对明朝,而且大都充满着反满清的思想情绪,再者,明末起义军钱币比如大顺通宝、兴朝通宝、永历通宝、西王赏功等货币和崇祯通宝满文钱风格、钱制等均相去甚远,所以,崇祯通宝满文钱应该不是明末起义军铸币。

  ⒍明末官铸说。此种观点认为,崇祯通宝满文钱是明朝末年东北地区官局铸造。因为崇祯时期币值大乱,官私恶钱名目繁多,政府滥铸谋私,为安抚女真和满族边疆地区而铸造。此种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经不起推敲。一是明末在北方除陕西榆林府和河北宣府外,明朝未设铸钱局,因为东北地区是满人地盘。二是刚愎自用、专横独断、自奉正朔、视满清为死敌的崇祯皇帝肯定不会同意把满文印在自己的钱文上。三是铜钱正面汉文、背面满文的钱制始于顺治时期。四是崇祯通宝满文钱和崇祯通宝制式钱特征有明显差别。因此,崇祯通宝满文钱应该不是明朝官铸钱。

  ⒎吴三桂铸造说。此种观点认为应是吴三桂铸造,因为他割据一方,有足够的财力,后期铸崇祯通宝表反清复明之意,满文可以理解为阳奉阴违,而且满文“云”字就是指的云南,正好是吴三桂的割据地盘。此种分析看似合乎情理。但是崇祯通宝满文钱不可能是吴三桂铸造,原因一是吴三桂时期虽确实铸造过昭武、利用和洪化等钱币,可是风格与崇祯通宝满文钱大相径庭,吴氏铸币的钱文俊秀,制式端庄,特别是篆书昭武钱简直可以视为明末书法艺术的复兴,而崇祯通宝满文钱文字细弱,铸工粗劣,应非吴氏所为。二是吴氏铸币正背面均为汉文,未见其钱币上书有写满文的先例。三是吴三桂降清后一直奉行韬光养晦的策略,不可能做出欲盖弥彰的低级错误而招致清政府的猜忌。

  ⒏清初官铸说。此种观点认为,崇祯通宝背满文钱是清军入关之初清政府铸造的官钱。其依据是《清史稿·食货志·钱法》中的一段记载:“初,户部以新铸钱足用,前代唯崇祯钱仍暂行,余准废铜输官,偿以直,并禁私铸及小钱、伪钱,更申旧钱禁。”这种观点认为,崇祯通宝背满文钱是清兵入关之初清政府为笼络汉族民心而暂时铸造的,只在钱背加铸满文以示区别,并认定该钱的铸造时间是顺治元年(1644)5月入关以后至11月户部宝泉局、工部宝源局开铸顺治通宝年号钱之前。本人比较认同这种说法,因为无论是从历史记载还是传世实物看,这种观点似乎最接近于实际情况。清朝入关之初暂时铸行此钱的原因,一是使用汉字年号可以笼络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广大汉族民众。二是可以适应不识满文的关内地区进行交易的实际需要。三是当时国内大部分地区仍使用明钱,采用这种形式有利于新旧钱之间的兑换。四是在钱背加铸满文为将来在全国推行汉、满文相结合的清代制钱做铺垫。五是最有说服力的,在钱币背面铸满文以纪铸钱局,已完全体现了满清入关以后铸币的显著特征。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崇祯通宝背满文钱是清政府在入关之初铸行的一种过渡性官钱,曾经短时期广泛流通于关内清朝实际控制地区,当清朝统治稳固后,特别是顺治通宝制钱在全国流通后,清朝官方便不再使用带有明朝印痕的崇祯通宝背满文钱了,特别是“文字狱”兴起后,就无人敢将崇祯通宝背满文钱录入钱谱中,这也许正是在各类官方钱谱中不能发现崇祯通宝背满文钱记载的真正原因。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八说”崇祯通宝满文钱-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