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艺

上一页
1/71页 共2087

民国平定紫砂“富贵寿考”插屏

时间:2020-11-8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李喜庆/山西阳泉


图1

  富贵寿考,亦称“大富贵亦寿考”,是传统的吉祥图案,取材于唐代名将郭子仪遇仙的故事。《敢遇集》载:“郭子仪至银州,夜见左右皆赤光,仰视空中,辇车绣幄,中有一美女,自天而下。子仪拜祝云:‘今七月七日,必是织女降临,愿赐长寿富贵。’女笑曰:‘大富贵,亦寿考。’”后人喻指位居高官、子女满堂且体健寿秩的长者。图案或为人物,或为花鸟。人物多为一着官袍老者,旁有子孙环侍,接受众人祝寿。花鸟则以绶带鸟、牡丹花和寿石组成,牡丹有富贵之花的别称,以“绶”谐寿,寿石寓长寿。寓意吉祥。

图2

  阳泉市博物馆收藏有一方民国紫砂“富贵寿考”插屏。插屏呈平面长方形,高40、宽29.5厘米,紫砂胎质。正面(图1)红釉,剔刻牡丹,几束盛开的牡丹,花朵鲜艳夺目,层次分明,叶子脉络清晰,舒卷自如,好似微风吹拂中婆娑起舞,极有动感,又如一位国色天香的姑娘,翩翩起舞,楚楚动人。行刻流畅,刀法俊逸爽利。左上角雕刻有“金衣瑞羽”四字,以及“乙丑孟冬之月(1916年10月)”“平定工厂”“南云刻”字样,交代了插镜制作的时间、制作的工厂和雕刻之人。插屏背面(图2)黑釉,刻题富贵寿考,下为叙事长文,落款内务部记名前平定县知事吉廷彦敬题。整件作品书画兼具、相得益彰,体现了平定紫砂“素”“雅”的特性。

  叙事长文曰:“彦,晋人也。自为晋吏,始获受知于先生。先生按临三晋不及年余,而贪吏去、匪类诛、暴徒敛,晋之民熙熙然口碑载道,咸称颂不置。噫!微先生之功德及人何为若此。甲寅秋,彦因公进省谒之,是时,先生方荣晋使,任接谈间领其政策,殷殷以民间疾苦,屡致意焉。乃知先生雷厉风行,整饬吏治,其意盖有所为也。今彦将廻避他往,感怀知遇,回忆前言,愧无以报,因献陶质插镜一方,用供清座,聊当明镜云。此奉!道坚按台大人雅玩。”

  叙文讲述平定知事(知县)吉廷彦献给上司插屏原因。文章先介绍了自己曾受上司的知遇之恩,接着赞颂上司在三晋所做的政绩和办事雷厉风行的风格,最后,为表示感谢上司的恩德,特献上紫砂插屏一方,姑且当成明镜,来显示你高贵的品质。

  吉廷彦,字硕卿,号东圆,山西翼城人。民国元年(1912)11月至民国五年(1916)担任平定县知事(知县)。在任期间做了两件被人称颂的政绩:

  一是大力兴办教育。在任短短几年,平定教育迅速发展,无论是在办学规模还是教学质量上都有了显著提高。

  二是大力兴办实业。吉廷彦选中实业是平定砂器,他认为平定砂器虽然历史悠久,但缺少精致,不能登上大雅之堂。在他的眼里,“平定各种沙壶虽亦形式改观,然颜色翦陋,终不脱瓦缶旧容,参列时品,总觉形秽。”吉廷彦认为改良之所以成绩不大,原因在于“风气初开,人民于各项工业多不能贯注全力”,于是决定由官方发起,筹建平民工厂,并且聘请宜兴紫砂艺人来平定授艺。1914年,经过山西省长阎锡山的牵线搭桥,平定县前任知事朱子钦趁赴浙江采购桑籽之便,专程到宜兴,聘请宜兴的紫砂艺人李宝贞、杨阿时、吴云根等来平定传授紫砂技艺,并进行改良试验。吉廷彦亲自挂帅,与宜兴工师悉心专研,探讨紫砂壶注水变色的原因,经过多次试验,获得成功。吉廷彦因提倡紫砂有功,荣获“一等金质奖章”。1915年2月,经过改良烧制成功的平定紫砂器,参加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得到了世界的赞誉,由此平定紫砂走进中国陶瓷业之行列。1915年7月1日,募股已过半数,开工条件基本具备,正式开办平民工厂,并向产矿各县发出招生广告。嗣后,平定绅商纷纷集资建厂,平民工厂蓬勃兴起,像雨后春笋一样,遍布古州。平定紫砂经过改造后,色泽鲜亮,造型美观,广受欢迎,带动了平定紫砂业的快速发展。民国五年(1916)吉廷彦离任之前,平民工厂陶业教员联手制作烧制了精美的“陶铸文明”瓷质插镜一面,以颂吉廷彦创办平民工厂振兴平定陶瓷产业的政绩。

  平定知事吉廷彦将紫砂烧制成插屏,献给上司,说明此时的平定紫砂已经具有了独特魅力。上面题字“金衣瑞羽”,来自于宋祁的诗句“金衣瑞羽迎风展,琮栗仙杯压雾斜”,以及雕刻“富贵寿考”吉祥语,更是彰显了平定作为“文献名邦”的深厚文化底蕴。

  这方紫砂富贵寿考插屏,是由当时的平定知事吉廷彦在转任前送给山西巡按使金道坚的礼物。它造型新颖、内涵丰富、工艺精湛,代表了民国时期平定紫砂的早期水平,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民国平定紫砂“富贵寿考”插屏-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