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

上一页
1/141页 共4196

风韵独具的淄博窑宋三彩观音造像

时间:2021-3-3 文章来源:收藏快报 魏传来/ 山东淄博


图1 正面

  淄博市淄川区位于山东省的中部,是我国历史悠久的陶瓷产区之一,亦即古代淄博窑所在地。淄博境内,古代窑址星罗棋布,绵延不绝,而且衔接有序,承继关系清楚。近年来,宋金古代窑址一个个被发现和发掘。宋金山东淄博地区陶瓷业的发展概况终得以呈现在人们面前。现淄博市博山区城内大街古窑址,宋金时期属于淄川县的颜神店,是组成淄博窑众多古窑址中的一个。1993年由于博山区城市规划建设,施工波及到博山大街古窑址,在原窑址及附近堆积层中,发现了大量宋金时期瓷窑废弃的瓷器残件及碎片。其中有一件十分珍贵、器型完整的三彩观音造像,现珍藏在山东淄川博物馆澹庐展室。

图2 背面

图3 范模

  这件三彩观音造像(图1、2),高12、身宽5、体厚4厘米,通体施三彩釉,色泽明快,熠熠生光。观音女相装扮,体态丰腴,雍容华贵;面貌端庄秀美,脸庞丰满圆润,神情优雅肃穆、庄严慈祥;服饰华美,帔帛环绕,衣纹洒脱,衣带线条流畅;头戴宝冠,上饰有璎珞;佛像坐姿,双手前握,低首垂目,表现出凝神禅思的静穆之态。整体造型生动自然,身材比例匀称恰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从这件三彩观音看,淄博窑宋金三彩的釉色主要是黄釉、绿釉和微显牙黄色的透明釉,器物施釉都不到底。由于不同颜色的釉料调配得当,色彩的鲜艳度和饱和度都非常高。特别在烧制过程中,主釉色互相交融,互相渗透,由此又繁衍出介乎于纯色的中间色,使三彩呈现出溢彩流霞、斑驳淋漓的艺术效果。细细观察,发现在局部施绿釉的表面上,有银白色的一层薄膜。这应是一种“泛铅”现象,是因佛像长期埋于地下,表面发生析晶,呈银色,像“银釉”一样,使得器物更显得光润亮丽。

  淄博窑宋金三彩的烧成使用二次烧成法。胎坯成型后,首先入窑素烧,出窑冷却后再涂绘上三彩釉汁,干燥后再二次入窑釉烧。由于釉烧温度较素烧温度低,所以成品器型比较规整,几乎没有变形,釉和胎结合紧密,釉层没有剥落现象。无论素烧或釉烧,全用一种窑体呈圆筒形,窑顶呈球冠形的小型圆窑(俗称馒头窑)。

  淄博窑宋金三彩的陶胎制作采用当地出产的陶土青土,胎土陶炼比较细腻,具有良好的可塑性能,含铁成分极低,胎色为略显红色。成型方法主要是模制法:即先将器型雕模做成范,再将泥料打成泥片置入范内,合范后用力压制,稍干取出,即成器坯。模制的痕迹在三彩器物上呈现得非常明显。

  有趣的是,在窑址废墟中还意外发现了此件三彩观音造像的“范”(图3)。虽经地下千年,此范内的观音佛像造型及纹饰仍然十分清晰,非常难得。

  此范通高14、宽6、厚4厘米。其材质和这件三彩观音坯胎完全相同,这对研究淄博窑宋金三彩的制造工艺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端详着这件宋三彩佛像观音,引人遐想——聪明智慧的淄博窑工匠,用一千多年前的泥土,范制创烧出这件陶瓷珍品,并将三彩釉斑驳陆离、千变万化的装饰效果揉入其中,塑造出这般鲜亮的一位美丽的女菩萨。她的绰约风韵,让人油然而生爱心。她那隐然慈悲的样子,仿佛还在继续倾听着人们的诉求。

  自佛教东传,观音信仰由古印度传入中国。观音菩萨在现代世人眼中一直是普度众生、慈悲济世的形象。然而,观音菩萨造像的外形、内涵却经历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并有一个漫长的由男身到女身的转变。追溯历史之演变,可发现隋唐以前的观音菩萨基本为男身。从这件淄博窑宋三彩佛像观音看,宋代观音造像的面容姿态,已由金刚怒目式的男子转变为丰腴姝妍的女子面貌,肢体柔畅,姿态舒雅。服饰方面,已经脱离印度和唐朝的影响,完完全全呈现了中国本土化特征。说明此时,观音信仰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国本土的审美意趣,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观音菩萨为什么在中国佛教徒和普通百姓眼里由男变女呢?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慈眉善目、心软肠热的女子形象,更符合“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身份,满怀慈悲的母性形象也更符合国人的心理预期。而且,佛门中有为数不少的女弟子和女信徒,有一个女菩萨,也体现着我们民族追求美善统一和稳重、圆满、和谐的文化心理及审美趣味,这也是观音菩萨能深深地融入到中国社会并普遍地受到中国人民喜欢的根源之一。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风韵独具的淄博窑宋三彩观音造像-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