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林跋涉者

  

  墨林跋涉者名叫王毅,自幼喜爱写毛笔字,和墨结了缘。正当他读完初中、临帖入迷之时,一场文化大革命扑灭了他渴望成才的希望,将他送往农村插队务农。

 

清代"大富贵亦寿考"套墨(正面)


 清代"大富贵亦寿考"套墨(反面) 

清康熙龙墨
曹素功制

  粉碎了"四人帮",春回大地。1980年,王毅从农村返回上海,分配到一家小厂当工人。中秋节那天,他去看望外婆。沈秀珍老人看到久别的外孙,高兴万分。午饭过后,老人家从床底下拿出一个泛黄的布袋,小心翼翼地打开,从里面取出8锭古墨,语重心长地对外孙说:"这是chr(139)文革chr(139)期间抄家、两年前归还的古墨,失而复得不容易,你要好好珍藏起来。你今年才22岁,来日方长,要好好习字,研究学问,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沈秀珍手里的8锭古墨产于清代,其中两锭给王毅留下深刻的印象。一锭为通体漱金,画面两山对峙,中间大波轩然,一鲤鱼作腾跃状,山上垂垂竹树,微云缭绕。墨坚精缜密,神采焕发,有百年之石、一点如漆之势。另一锭画面峰峦幽邃,危栏高阁,林中两翁对弈,天地两端鹤归鹿饮,烟云弥漫;静寂之中,犹如传来瀑声鸟鸣,让人顿生桃源之意。王毅从外婆手里接过佳墨,一股怜香惜玉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家里,他用棉花将8锭墨包好珍藏起来,从此开始与古墨结下了不解之缘。1999年1月,他在一篇怀念文章中写道:"指引我走上藏墨之路的是我的外婆。虽然外婆早已离我而去,不能看到我的藏墨馆,但外婆那谆谆的传递,却永远激励我为保存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而竭尽全力。"

  受墨文化的熏陶,王毅由藏墨而发奋攻读,刻苦自学大学文科课程,1985年经过自学考试,获上海电视大学结业文凭。次年应邀步入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自此当了十年编辑,后入上海图书馆工作,倘佯在书海之中。


  
清嘉庆年平安如意墨

清乾隆年徽墨

清道光龙形图案墨

  王毅出生上海,原籍安徽。安徽是出墨出宣纸的地方。王毅对古代徽墨向往已久,1982年春节,他第一次踏上"徽墨故乡"歙县、休宁和黄山等地,披风浴雪,寻觅古墨。他在几处县城遍访不得,仍不死心,请教当地墨家。好心人指点迷津:古墨年代久远,存世极少,如今身价骤增,藏家不愿出手,不妨到乡间走走,可能觅得一二。王毅抖擞精神,立即动身下乡,或搭车,或步行,经过两天艰辛踏访,终于在偏僻山乡寻觅到心驰神往的藏品。


     1990年冬,王毅出差北上,顺道去首都北京。一个星期天上午,王毅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北京琉璃厂古玩调剂市场。市场上早已人头攒动,全国各地的藏家多在这里搜寻奇珍异宝,热闹非凡。王毅在人群中挤来挤去,突然看见一人手捏一锭古墨,意欲出手。举目细看,墨正面"饮冰室用"五字跳入眼帘。再看墨背面,上有古汉字"曹素功督造,辛酉四月"字样。两面文字皆用真金泥写成,金光熠熠,满墨生辉。王毅一看就知道是大名鼎鼎、戊戌变法领袖梁启超的专用墨。不等多想,便迫不及待地张口问价。卖主报价一千元,这下可难住了王毅,身上除食宿费、返程车费,仅剩一两百元。经过协商,毫不犹豫脱下身上价值700元新皮前克和手表,换来那锭"饮冰室用墨"。他买了一件旧棉大衣御寒,高高兴兴地返回上海。